“我父亲是曾经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因先帝时期储君之争,站错了队,落得全家抄斩的下场!
男子十二以上全部处斩,十二以下流放岭南。
女子十二以上充入教坊司,十二岁以下卖奴籍!”
出事那会儿,她虚岁十二,因相貌生的好,也被扔进了教坊司,也亏得父亲早年帮过人,有学生照应,才免了被人糟蹋的命运。
“我们家女子四岁开始学文识字,六岁学着管家理事,八岁之时便是庄子铺子的产业,也是要学着打理的。
所以,我会这些,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玉楼娇说起从前之事,一开始有忧伤之色,后来却是渐渐坦然。
秋凉听得难受,也不知要泪湿多少枕头,熬过多漫长的黑夜,才能有如今这般淡然。
她上辈子居于后院,也没少听李子俊说起先帝时期的储君之争。
先帝雄才伟略,于国家也是励精图治,是人人称颂的明君。
奈何如此明君,却有个硬伤,那就是子嗣不丰。
皇后所出的三子一女,未成年便夭折,嫔妃所出的几个子女也是病的病,傻的傻,勉强成年后也没熬过成亲的关卡。
先帝四十岁了时,膝下除了皇后所出的一个公主,便再无子嗣。
眼看皇帝年岁渐迈,早年征战落下的旧疾也频频作,不少人便提议,让皇帝立亲弟弟允王为储君。
当时的皇帝和皇后都不大乐意,奈何群臣逼迫,亲娘太后也天天哭诉,说江山后继无人,自己没脸下去见列祖列宗。
先帝迫于无奈,于次年立了亲弟弟允王为储君。
允王为储君的次年,以为不能再有子嗣的先帝后宫,一位妃嫔再次有孕。
这一次,先帝与皇后捂着这事没让外人知晓,便是太后也被瞒在鼓里。
小皇子出生后,皇后亲自照料,先帝也从拨了亲信伺候,小皇子顺风顺水长到了三岁,还是被有心人现了。
太后不高兴,这么大的事,皇帝和皇后居然瞒着自己,是觉得自己这个亲祖母容不下自己的亲孙儿是不是?
朝臣也觉得皇帝做事不磊落,皇子出身是好事,怎么就不能昭告天下了。
最后这事是皇后揽了去,说自己无子,想要将小皇子养在膝下,这才用了这般手段。
这事吵吵闹闹好几年,逼得皇后在宫里素衣吃斋祈福三年才算平息。
小皇子一天天长大,聪慧伶俐不说,还身体健康能文能武,先帝便动了立亲儿子为储君的想法。
这时候,朝臣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储君必须是小皇子才算正统。
一派则以为,允王身为储君这些年,做事勤勉认真不曾有过错,又是皇帝的亲弟弟,都是嫡脉,无过错不可废。
而太后,小儿子大孙子,她的心最后还是偏在了哭泣的小儿子身上。
两派吵的厉害,一直吵到小皇子八岁生辰之日,内侍伺候不周打翻烛火,宫殿起火,将小皇子全身烧烂,勉强保住了一条命。
先帝一气之下吐血昏迷,就此大病一场,没等小儿子康复,就撒手人寰了。
临终前,他召集朝中老臣,当着太后的面,要允王誓,将来皇位必须归还小皇子一脉,且保证小皇子生命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