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的战争,消耗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巨大的,不管是北宋还是契丹其实都已经耗不住了,所以双方其实都有议和之心,关键在于澶渊之盟签订的内容。
其他内容还好,比较为人诟病的就是北宋每年要向辽国“助军旅费”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等于是在向辽国上供以求和平。
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助军旅费”可不是支付一次就好,而是每年都要支付的,就算北宋国力强盛,每年出这么一笔钱负担也很大,而且还是割了自己的肉,养肥了敌人。
赵匡胤等等,大宋就大宋,为什么要叫北宋
秦王绕柱因为还有个南宋啊狗头吐舌头
赵匡胤什么意思
秦王绕柱意思就是,你的子孙,哦不,是你弟弟的子孙霍霍的大宋丢了北边的国土,只剩下南边了,当然只能叫南宋了。
赵匡胤赵匡义你篡位了
赵光义
秦王绕柱唉,这也不能怪别人,谁让你带头重文轻武呢,朝廷里就没个能打的,哦还是有的,凤毛麟角啊。
我老朱家噗
朱元璋文武还是需得一起抓
我老朱家明朝是重视军事力量了,可是你杀的武将也不少啊。
朱厚照朕就看看,不说话。
朱厚熜朕就看看,不说话。
朱翊钧看看,不说话。
阿苒看着弹幕,忍不住笑出声。
咳,因为北宋一直以来都重文轻武,所以军事力量一直都不强,澶渊之盟之前如果不是辽军冲太快,深入大宋,导致战线拉太长后面补给不够,深入大宋的这支军队可能会被一锅端,萧太后也不会着急和大宋议和。
只是宋真宗赵恒本来就不想打仗,如果这么说可能有些人会不认同。在澶渊之盟前,赵恒可是有过一次御驾亲征的,怎么能说他不想打仗呢
可是,这次御驾亲征,可以说他是被寇准逼着去的。辽军南下势如破竹,吓得赵恒就想往南边跑,如果不是寇准说要是跑了肯定会被俘虏,只有北上亲征才是出路,他估计就真跑了。后面的皇帝一遇危险就想跑
这个性格大概就是随的他吧
不过不管他自己怎么想,他到了之后确实鼓舞了士气,御驾亲征这个事实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
这种时候辽国忽然说要议和,他可不就是喜笑颜开了吗议和,立马议和
当时寇准和杨延昭是主战的,因为议和得到的结果只不过是短期的利益,带来的却是长久的危害。只是赵恒坚持议和,他们也拗不过皇帝,只能妥协。
议和可是个苦差事,当时赵恒选择了曹利用,曹利用怕自己议和的结果让赵恒不满意,所以提前问过赵恒他的底线是多少。当时赵恒告诉他,只要不过一百万都可以。
赵匡胤一百万
他咬牙切齿,他要赎回燕云十六州也不过才打算攒五十万,过五十万就打,这倒霉孩子竟然愿意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花一百万上供
曹利用也是费劲心思了,才把岁币控制在了三十万。赵恒因此大喜,之后重用曹利用,他也一路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