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问责。()”
那人见苏轼这般油盐不进的样子,忍不住连连摇头,也懒得再说,转身就走了。
苏轼却依旧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宋选不准他看文书,那他就上书朝廷。
只是叫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信还没送出凤翔府,就被人截了下来。
宋选更是大放厥词:……我从前就听人说过苏签判的弟弟虽为状元,却是个书呆子,如今看来,这兄弟两人却是差不多的,真是蠢的可以!我既敢做,难道还怕他写信告状吗?他敢写信告状,也得有法子将信送出去才是!▇()”
“呵,别说信了,他能平安无恙走出凤翔府,我都算他本事大!”
若是苏轼的罪名一旦敲定,到时候就直接入狱。
众人自是连连附和。
一开始,众人也是有几分忌惮苏轼的,一来是因其榜眼身份,二来是因其有个当状元的弟弟,三来是他们听说苏轼极得副宰相欧阳修的喜欢……可随着苏轼被宋大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整日只知道作诗游山拜佛,便再没有将他放在眼里。
这不,如今闲来无事的苏轼作诗的频率更高了。
宋选心中无多少墨水,并不知道他的目的,苏轼这样做却是大有深意。
诗书永流传,他已连作几首诗暗讽凤翔府官员的行径。
如今他略一沉吟,又开始做文章起来:“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他给这篇文章取名叫《凌虚台记》,明面上写的是游记,明面上说的是土台都不能长久保留,更何况人员的变迁,若有心人仔细一想,就能明白其中深意。
宋选等人在凤翔府当差当的好好的,为何会突然离开?那肯定是犯了事啊!
苏轼文采斐然,这篇文章很快就引文人墨客纷纷传颂。
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传至这汴京。
早在半个月之前,宋选指责苏轼的消息就已送到汴京,说的是苏轼抢占民宅。
说起来苏轼如今所住的宅院买的颇为便宜,这让他觉得自己运气颇好,他来凤翔府之前就已差了一个管事先到了凤翔府,打算买个小院子。
毕竟用苏辙的话来说,赁屋子并不划算,还不如买宅子,一来自己住的舒服,二来还能投资。
原本一千二百贯钱的宅院,他用了七百贯就买到了。
等他到了凤翔府之后才知道自己运气极好,正好有个卖家急着回老家,所以宅子贱卖。
谁知一开始宋选就是有备而来,这卖家是宋选的人,至于宅子贱卖则是宋选的老招数。
凤翔府的宅子卖的并不贵,大多前来任职的官员都会选择买宅院,所以就以此等招数将宅子卖出去,等着官员上任后能为自己所用是最好不过,若是不能,呵呵,到时候就说那官员仗着自己是朝廷命官是强买强卖。
一来二去的,新上任的官员只能上了贼船,若不然,可是没好果子吃的。
但宋选却是万万没
()想到苏轼是软硬不吃。
这才有了后面的事儿。
这消息一传到汴京,竟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来是苏轼和苏洵,苏辙三人在汴京风头正盛,二来是这件事背后有程之才等人的推波助澜。
一时间,汴京是众说纷纭,议论纷纷。
有人说苏轼去了凤翔府,想着天地皇帝远,所以抢占民宅。
有人说苏家如今乃眉州首富,苏轼又是榜眼出身,断然不会为了区区八百贯钱自毁名声的。
甚至到了最后,汴京大街小巷都在议论这件事。
不少人也因此格外关注苏辙的动向,毕竟他们是亲兄弟,且不说苏辙得欧阳修喜欢,与欧阳修长子关系要好,近来程氏更是与司马光的妻子张氏有成闺中密友的架势。
可苏辙也好,程氏也好,这些日子是全无动向。
甚至程氏这些日子与张氏也无来往,就是怕旁人说闲话。
这日程氏刚从杏花楼回来,脸色就沉了下来,常嬷嬷端着吃食进来,她却是摆摆手道:“我没胃口,将这些饭菜端下去吧。”
常嬷嬷见状,忙劝道:“夫人,您多少吃些吧!”
“这些日子您胃口都不好,脸色瞧着还没有张大娘子好看,再这样下去,孙神医就该给您看病了……”
可不管她怎么说,程氏都没胃口。
想想也是,远在异乡的长子遇上这等事,换成哪个母亲都会没有胃口的。
苏辙刚下衙就直奔程氏院子而来,正好与端着吃食出来的常嬷嬷撞个满怀,常嬷嬷低声道:“……八少爷,你进去劝劝夫人吧,照这样下去,夫人的身子哪里受得住?”
苏辙便端着食盘又走了进去。
程氏在看到幼子时,面上隐约带了几分笑意,可若仔细看来,她面上的笑意却有几分勉强的:“八郎,今日可有什么新消息?”
“你是不知道,今日我去杏花楼看账册,杏花楼用饭的食客都在议论这件事……”
苏辙亲自盛了一碗汤递给程氏,道:“娘,先吃饭吧。”
“朝中依旧是老样子,并无什么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