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以臣子的身份,这样在御前抬头,直视天颜,是非常不符合礼仪的,让御史中丞看到,只怕明日又有弹劾的奏折送上来。但此刻,王霄没有任何退缩的意思,他那样平静的、直白的注视着眼前的人,像是第一次认识了他。
而后又在其他人从震惊之中回过神来之际,慢慢低下头去,没有让任何人察觉到这短短一瞬的对视。
几位大臣反应过来之后,殿内立刻响起了低低的惊呼声与议论声。
李定宸说得简略含糊,但他们都听明白了。
其实还是在解决天下军备糜烂之事。
让各地驻军自己上报保留的人数,也就相当于是给了他们一次机会,愿意对此前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既往不咎。同时也相当于让他们主动将自己吃了多少空饷,军中实际上还剩下多少人这些情况汇报上来。
简直可以说是釜底抽薪之计,令人不得不叹服。
本来是一件无解之事,李定宸却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绝妙的解决方式。他将选择权交出去,看似朝廷忍气吞声,但却牢牢把握住了主动权:这个决定对各地驻军而言,是诱惑和风险并存的,势必会将隐隐有联合态势的各地驻军重新分化。
如果他们选择服从朝廷的命令,就等于将自己的罪证拱手送上,要承担秋后算账的风险。若拒绝朝廷的命令,或者谎报人数,往后被查出来,那朝廷也就有了处理他们的理由。并且处置了后面这一批人,同样是对选择正确者的警示与告诫。
再加上每年召一路军队入京演习,庆贺天子诞辰的决定,可以说将后患也解除了。——到了京城,军队究竟有多少人自是一目了然。而想要以老弱病残充人数的做法也不可能奏效。
而且,入京演习同样也是对各地驻军的一种保证,既然还有后续,那么秋后算账的可能就降到了最低。何况整个大秦除了四京之外,分为十三路,这入京演习且得慢慢排,就是秋后算账也没那么快。
可以说,小皇帝是自己退了一步,从而将整件事情都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几位重臣被召集过来时,本以为因此事而辍朝的小皇帝必定暴怒不已,谁能想到短短时间内他已经想到了解决之法?也不知道这半天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他开了窍。
李定宸留下了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讨论,等到殿内的声音低下去,才开口问,“诸卿以为如何?”
这些大臣还能说什么?只能心悦诚服的说一句,“陛下圣明!”
“那就着翰林院拟旨吧。”李定宸道,“此事交由内阁处置,想来诸卿不会让朕失望。”
这最后一句敲打,又让心里有鬼的那几位凛然。
他们暗地里那些事情,小皇帝未必都知道,但猜到京中有人里应外合是必然的。这个时候,就算想做什么,也必须要三思而行,十分谨慎。与其费这个功夫,倒不如配合小皇帝,主动把这一页揭过去。
不过……刚刚那一瞬间,他们被皇帝的气势一压,几乎有回到世宗朝、面对的是那位一世雄主的错觉。
从殿里退出来,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失去了谈论的兴致,默然回衙当差去了。
回内阁的三个人之中,王霄走在最前面,杜卓华作为王党紧跟他的脚步,而颜锦泉也十分自觉的落在了最后,远远的跟着。
杜卓华回头看了一眼,见颜锦泉离得远,没人能听见他们说话,才低声对王霄道,“王相,陛下自大婚之后,数次对朝事插手,动的都是军队啊!”
不论是一开始手笔青涩的练兵和弄马球比赛,还是现在的近卫队,裁军,处处都着落在军队上。
这固然是因为文臣这边有王霄压着,插手的机会太少,但皇帝表现出来的这种倾向,还是让跟王霄理念一致,不希望皇帝过分重视武事的杜卓华十分忧心。
不怕小皇帝是用这种方式巩固自己的皇权,就怕他还想着打仗!
第79章这是资敌
小皇帝的心意,王霄自是比旁人都看得清楚。
这种内心的忧切,他虽然没有表露在脸上,但杜卓华是他一手扶持上来的臂助,彼此之间政见相同,自然也更能领会他的想法。见王霄不说话,便道,“陛下年幼,难免喜威势、重武力,咱们身为臣子,该多劝谏才是。”
“圣心独断,岂容置喙?”王霄终于开了口,却是慢腾腾的说出了这八个字。
杜卓华眉头一跳,正要细问,然而内阁官署已在眼前,而本来远远缀在二人身后的颜锦泉,也已经快步赶了上来。见此情形,他也只得作罢,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接下来内阁要忙着往各地发明旨,晓谕裁军之事,忙得脚不沾地。而三位阁老虽然都有各自的房间,但总有负责整理各种文书的书记官、通政司的官员和殿中省的内侍进出,根本不是说话的地方,杜卓华满心的想法,却始终找不到机会开口。
等散了衙,王霄又是第一个离开的。杜卓华追出去时,已经不见了人影。想上门求见,可到了他这个身份,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人盯着,与其他重臣的交往更要时刻注意避嫌。在衙中说两句话还无碍,跑去登门拜访王霄,那明日京中必定遍传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