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刚一进门就看到了如此斯文扫地的一幕,惊诧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因为按他的想象,老王应该是一个道貌岸然、一脸严肃的伟光正形象,委实想不到还有跟人骂街的一面。
至于老郑,他倒是能理解,毕竟原史中老郑就是一个经常耍无赖的货。
郑畋骂完娘后,转头一看李杰居然站在门口,看那错愕的表情,应该是见到了刚才的场面。
老郑突然有点不好意思,毕竟为人师表,还是要点脸的。
“郑师,刚才那个是王相公?”
“哦!你说隔壁那个啊!”
李杰点了点头。
“正是王昭范。”
“你跟他很熟?”
“是挺熟的,不过脾气不怎么对付,经常吵架就是。”
“可他现在是政事堂的相公啊!”
“那又如何?”
李杰直接竖起了大拇指,您真牛!
虽然李杰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但能骂成这样还没翻脸掐架的,想来应该是熟人。
李杰记得老王和老郑确实都是会昌年间的进士,看来十有八九应该是熟人。
不过人家老王混的可比老郑好多了,一路顺风顺水,考中进士后,接着历任右补阙、监察御史、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咸通七年飙升到一线阶梯,升任礼部尚书一职。
咸通十二年再接再厉,以礼部尚书加进同平章事衔,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了。
反观老郑这个同期进士,一路坎坎坷坷,好不容易做到后备宰相人选资格,结果因为一时意气,直接被贬到梧州改造去了。
其实也不是老郑一个人运气不好,主要是当时老韦如日中天那会,很多人都被他整得遍体鳞伤,老王是个例外。
原因就是这货走了狗屎运当过老韦的主考官,韦保衡考中进士那会刚好是老王主考。
于是老韦得势后对老王十分敬重,整谁都没去整他。
以至于老王一路顺风顺水的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李杰估摸着老郑之所以对老王意见这么大,想来跟这事多少有点关系。
再加上一些文人相轻的情愫,所以难怪这两人吵了一辈子。
至于为什么文人相轻,不用想也知道,老郑当时十八岁中进士,那是多么威风的事,作为同期进士,老王肯定失色了许多。
但最后混得好的反而是老王,这结局,李杰不信老郑会服气,也不信老王会忍住不嘚瑟一下。
“郑师,弟子打算晚间摆一桌拜师宴,你意下如何?”
“嗯,可以!但不必铺张,意思一下就行。”
“好,弟子明白。”
接下来两人到书房中讨论所谓的治国之论,李杰刚开始以为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
结果老郑跟他掰扯了半天税法。
最后总结出一个结论。
减税,百姓高兴,但朝廷不高兴,因为没钱打仗,目前打仗的地方有很多,南诏、吐蕃、契丹等。
不减税,百姓造反,但比起跟外邦打仗,百姓的威胁小很多,所以朝廷选择很明显,屁民而已,翻不起风浪的。
其实大家都不是傻子,谁都知道解决的办法,不过就是选择的问题罢了。
开明如老郑这般的人物,也是选择委屈百姓,按照他的意思就是,不会一直这么压榨百姓的,待朝廷解决了外患后,就可以休养生息了。
李杰刚开始跟他辩论了几句,不过被老郑训斥的体无完肤,一句没有国哪来的家,大义压下来,瞬间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