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4o斤是什么概念?
农民的儿子杜思坝感到震撼无比,他在心里默默做了个对比。
先放弃了和瓜类的对比,因为冬瓜亩产可以达到斤!便是南瓜亩产也有5、6ooo斤!
然后放弃了和蔬菜的对比,不说亩产多斤的番茄了,连大蒜亩产都有3ooo斤!
薯类也跳过吧,地球人都知道红薯和土豆亩产高,不怎么打理也有5、6ooo斤,历史上更是活人无数!
那就对比五谷吧,袁爷爷的杂交水稻亩产可以达到12oo公斤,也就是24oo斤!
这根本没法比啊,零头都是十倍的差距!
杜康记得产量最低的是什么呢?是芝麻!就是人们口中形容“小”的代名词的芝麻芝麻绿豆大的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九品芝麻官。
就这玩意,亩产也能达到15o—2oo斤啊!
杜康本以为按照水稻亩产2ooo斤,打个对折再打个对折再打个对折,混个25o总不算过分吧。
可是哪里知道账才算到一半而已,还要再对折三次才能算出结果!
这哪里是骨折啊,这简直是直接从颈椎开始折了!
有的看官可能会说那就种产量高的品种啊,比如土豆随便丢在山旮旯里面都不止4o斤!
可是很多物种到了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才会带回来,还有一部分是郑和下西洋才带回来的。
比如玉米,是哥伦布现美洲大6后,在第二次归程(公元1499年)中带到西班牙的,随后才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
比如番薯,到1593年才传回来。
当时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的菲律宾,殖民者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才带回中国,真是活人无数,功德无量!
凡是带着西、胡、番、洋字的农作物,基本是外来物种。
还有的看官可能会说那就出海啊,出海找种子啊!
不好意思,一来技术不允许,二来杜康不会,三来公元前2ooo多年也不清楚这些地方有没有文明。
还有的看官还会说既然此时地广人稀,多开一些荒不就解决了吗?
是的,这个想法和杜康不谋而合。
无非自己想想办法克服一下困难,多开一些荒,大家累一点苦一点,总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
可是杜康马上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播种量啊!
拿五谷中杜康最熟悉的大豆来说,亩产量35o斤,播种量大概是15到2o斤,大概是12o的产出比。
但如果产出是4o斤,那么就是说投入产出比接近12,变成了十分之一了!
这要放在投资理财上,年化收益1oo%,早就是宇宙富了吧。
但是你要考虑农业的投入不只是种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农民自己还要吃饭,还要养家糊口,还要挥汗如雨啊!
杜康心头一紧,还有最后一线希望,也许现在耕种方式不一样吧。
他咽了一下口水,带着最后一丝期待,不甘心地问道“举个例子来说吧,大豆如果亩产4o斤,播种量大概是多少?”
陶七毫不犹豫地答道“2o斤。”
杜康终于忍不住了,语气有些急躁地问道“你不会骗我吧?如果播种量是2o斤,怎么可能亩产只有4o斤?一株大豆上要挂多少豆荚?哪怕只挂一个豆荚至少也是3、4粒豆子啊!这也有7、8o斤啊!”
陶七猜到杜康是因为想了解农事,但不知道为什么杜康本来喜气洋洋的脸上,忽然满面愁容,情绪激动。
这本就是众所周知的数据啊。
他虽然是个机灵人,但也是因为敢于直言第一个拿到奖励的人。
所以陶七和石猛一起摇头,然后举起手中的篾条,肯定地说“主公,你这样算,其实也没问题的,比如一根竹子,能够做成多少篾条,大概心里会有数。但是种田,你不能这么算。”
杜康恢复了平静,脸上不悲不喜,心中五味杂陈。
比如说,村里的壮年的懒汉种田,还没有他们孤儿寡母的收成高,而且差距很大。
但现在说的是平均值啊。
陶七见杜康没有打断自己,继续说道“就拿大豆来说,我们刚刚种下,就有很多会被飞鸟,老鼠等挖出来吃掉,这一部分就算没了。”
“后面随着豆苗冒芽,还有虫子咬死的,旱死的,不结荚的,等结荚了,鸟兽还要吃掉一部分。”
“当然这只是平均数,如果年景好,也会高上一些,年景不好便会差上一些。”
杜康抬头看了看天,一大群飞鸟正从头顶飞过,叽叽喳喳,聒噪不已。
又低头看了一下简陋的水沟,几只老鼠正肆无忌惮地在吃着里面的残渣。
多么美好的时代啊,一切都是原生态的,人和动物在一片蓝天下共同生活。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诗经·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