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文学艺术等作为历史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本身是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的。
但不会允许私家收藏。
一本很好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是给人收藏的,而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从而让大家吸取充分的精神食粮。
其他艺术类作品也一样。
另一端是消费者,只有拥有正确消费观念的消费者才能接受这样的社会生产。
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念?
一切为了个人客观理性的生存与展需要。
只有具有正确消费观念的人才会在物质上满足。
一个人生存上的物质合理需求是一定的,所谓“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仅需三尺。”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展上的物质合理需求也是一定的。
我们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个人展。
生存更多是个人问题,我能健康开心地活着就是生存。
展更多是社会问题,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从而实现我的社会价值。
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为社会展提供的价值。
那么个人展就是为了社会展。
人们靠个人劳动来推动社会展,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来弥补自身因物质满足而产生的精神空虚。
学习、欣赏、娱乐等都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人是可以通过精神满足来弥补自身物质匮乏的生物。
如果物质既定满足,那么人们就只能努力实现精神满足。
这时,一个清晰且深入骨髓的有效价值观就至关重要。
一切都是为了社会展。
对于社会而言,一个社会只有充分满足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生存展需要之后,才算是成熟的体现。
剩下的都是沽名钓誉。
理想社会并不需要货币作为跨时空商品交换的媒介,因为是按需分配了。
物质分配都是通过精密的检测以及计算来实现的。
而且,绝大多数生产都是无人生产,产品都是按人民需要生产的。
其实人工生产难道就不行吗?
难道就不能实现合理的生产供给吗?
其实完全可行的,如果有足够多的人都热衷于生产。
在理想社会,仍然会有手工艺人等来制作精美的物件共大家观看。
个性化是创新的重要根基。
个人使用的产品都是统一制式且个性化的。
有些矛盾,举个例子。
同样做工的t恤可以有不同图案。
做工本身也可以个性化,不同做工中最佳的方法会被推广。
当然现实中是不可行,劳动生产毕竟是机械工作,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长期从事这样的工作。
人们有个性化的需要。
如果可以的话,大多数人都希望不劳而获,这样的话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开始倒退。
这也是按劳分配的合理性。
光头无敌打断了正在思考的吴迪,称墓碑号已经修缮完毕。
吴迪看向光头无敌问道:“你准备怎么安排墓碑号。”
光头无敌一愣。
“并不是我怎么安排,而是他本身的使命就是把温水星人的历史传递下去。”
然后让爆破号基地的巨型机械臂将墓碑号送到海面。
墓碑号随即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