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程玉梅两眼通红地告别了老父,只提着一个小包袱,不情不愿地坐着牛车回去了。
程玉梅一走,程林便搬出了古月家,重新回到了山神庙中。
女儿不在,他再与两个女子同处,实在是于礼不合。
古月没有心情挽留二人,她忙着找到何大山,做了预算,要将村里铺一条石板路,直通到村外去。
草头村没有石匠,既要买石板,还要请工匠。
古月第一次觉得草头村的人太少了,扣去老弱病残,青壮劳力都没几个。
都怪万恶的战争。
然而以她一人之力,又怎么能阻止得了战争的生?
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讲道理的,就和人一样。
这个社会的秩序,不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是有着起伏的动态平衡。
除了用道德教育,还要用法律建设。
面对这么大的命题,古月头疼地扔过一边,先解决起缴夏税的事情。
看着别人一筐筐的粮食过斗过秤,她的地全部种了一些有的没有的,只好拿了铜钱交税。
收税的衙役笑道:“古姑娘,收这么多年税,我还是第一回看到缴钱的。”
古月笑了笑,在心底回了一句:姐活了这么多年,这也是第一次交农业税。
当朝的官道都是宽一丈,可以容两匹马并行,这在古月看来,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古月决定按照上一世的道路设计,以行政级别来规划。
村道窄一点,到镇,到县,再到省,分别用乡道,县道,省道,国道的规格来建设。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人的思想可以无限啊。
古月大胆地放开手去,准备学着老鼠爬竹竿,能爬一节是一节。
古月土豆还没种到地里去的时候,王县令又来了。
刚一走进村里,和往日平静的气息不同的是,到处是此起彼伏的石头的敲击声,显得非常热闹。
原来窄窄的只能容一辆牛车勉强通行的土路,已经扩宽了许多。
有的路面,长形的条石已经垒好,两边还留置了排水的沟渠。
王县令吃惊极了,在一个小小的乡村,看到这种规模的路,着实是匪夷所思。
经过山神庙时,只听里面传来两个人的争论。
王县令侧耳听了一下。
只听一人道:“古老师明明说过,这《春晓》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另一人争辩道:“不对不对,我听的是: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巴掌声,蚊子死多少。”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间杂着几人起哄的声音,却没有听到程林的劝解。
王县令心中奇怪,便领着人去了庙里查看。
十个孩童,并没有坐在按照他们的身高打造的桌椅上,而是激动地站着,双手乱舞,唾沫横飞。
一向端正自持的程林笑咪咪地拿着毛笔,在纸上写着什么。
看到王县令,程林连忙起身行了一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