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那时候胡子拉碴的,穿着打扮也比较邋遢,知青们还以为他是林场的盲流(盲目流入人口),和他嘻嘻哈哈打成一片,整天老孟老孟叫着,浑然不知他们采伐的这片林子被孟广林当成抚育十年的孩子。
那时候伐树用的是弓子锯,俩人各抓住一头,喊着号子拉锯。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但却考验技术要领的活,两个人必须用力一致,包此后锯面水平,要不然锯好的树不容易按既定方向倾倒。
树快要锯倒的时候,会出“喀拉喀拉”的响声。
这时锯树的工人必须撤出锯子赶快躲开。随着树倒时出的清脆声响,树如排山倒海一般轰然倒下。
这是一个危险活,经常有人被倒下的树木砸伤,所以必须由一个老师傅带一个知青,教他们怎么使用锯。
一般伐四五天木,就要清一天场,主要是清理那些锯下来的树杈,给运输队开辟一条路方便进来拉木头。
清场时是就是轻松休息的日子,老师傅和知青们有说有笑,打着闹着相互逗着乐,给他们讲为什么树墩子和山神爷的传说。
知青们会挑拣一些木头边角料,收集起来准备做成镰刀把或者擀面棍之类的东西,给家人寄回去做礼物和纪念品。
伐木队的效率很高,反而是运输队有点掉链子了,那些拖拉机和卡车度慢马力小,拉一车木头去安平县来回得三个小时,经常是丰产林旁边堆着木材等着往外运。
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刘丙亮火培养了6名驾驶员,实行“倒班制”,人歇车不歇昼夜交替运转。
就算是这样还不够,人们还要依靠畜力,和拖拉机一同支援来的还有十匹大走骡,算上林场之前就蓄养的八匹骡子,套上木架子车就组成了第二运输大队。
林场在靠近公路的地方搭了草棚和土坯房,美其名曰“大车店”,专门让人和骡马休息。
每天就看见二十多辆拖拉机和骡马车排着队从林场里往外拉木料。
那可是一万多亩生丰产林,全部伐完可以给国家贡献3万立方米的木材,几乎大半年的时间里,孟广林就跟着伐木队,亲手将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锯成了荒滩。
日记中,前半页还是兴奋,为祖国做贡献的自豪,可后面写着写着,字里行间就开始变得哀怨悲伤。
“我不知道怎么的,一想到辛辛苦苦抚育十多年的林子要全部砍伐,心里空落落的。”
孙雨朦有一点感同身受了,她给苏望微信,想把行程改一改,周五去老耿家之前,先去生丰产林那边看一看。
以前开车路过几次,却没留意那边现在的变化。
苏望满口答应着,反正离林场大门口也就五公里左右,开车几分钟就能到。
此时的他正跟着董绍斌前往牛家堡的路上。
出了正月,扶贫工作组又忙碌起来,苏望他们还是要去牛家堡调研,制定具体的扶贫计划。
汽车照例停在牛家堡山门外面几百米的地方,踩在那二百多米青石条铺就的搓板路上,董绍斌喘着粗气直抱怨。
苏望想起老耿之前说这段路也是孟广林的心愿,脑海中突然灵光乍现。
他跟董绍斌提议,扶贫工作第一步,是不是先把这条路修起来?
“不是有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嘛!打通村民出山的最后几百米,他们应该会感谢我们吧?”
董绍斌先是眼前一亮,接着又暗淡下来:“小伙子,你是不知道啊,过去我们为了这两百米的路,可是闹出过官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