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这个名字,是罗亦窈选的。她希望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医术的场所,更是一个能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圣地。
她希望每一个进入“医院”的华氏族人,都能够在这里学到真正的医术,成为能够造福苍生的医者。
罗亦窈将空间老宅中的书籍一一取出,这些书籍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姑姑,在现代世界搜集而来的医学宝典。
她将这些书籍翻译成这个时代的繁体字,确保每一个华氏族人都能看懂。
这些书籍中包含了缝合术、麻药调制等现代医学技术,以及针灸、解剖等经典医学知识。
进入“医院”的华氏族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缝合术和麻药调制。
这两项技术对于古代医者来说,无疑是全新的领域。但他们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他们知道,这些技术将极大地提高他们救治病人的能力。
除了这些现代技术外,罗亦窈还带来了一些针灸书籍和解剖图谱。这些书籍详细记载了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走向,以及人体内部的器官结构。
这些对于古代医者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这些知识,希望能够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的医疗实践中去。
在罗亦窈的精心指导下,“医院”逐渐成为了一个医术交流的中心。这里不仅有医术高超的医者互相切磋技艺,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病患前来求医问药。
每一个进入“医院”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浓厚的医学氛围和医者们的仁爱之心。
云景曜在养伤期间,致力把两季水稻推广出去,还有土豆和红薯。
外面几个封地的王爷和京城的太子斗得风风火火,云景曜待在自己封地关门发展。
想要富,先修路。嘉州府有四大县、四十个镇、一百六个村。
隆安县、盛安县、余安县、康安县。
在四个县中,余安县如同被遗忘的角落,经济凋敝,而土匪之患更是如影随形,屡禁不止。
云景曜面对余安县的困境,并未退缩。
他先是调遣了大部分亲兵和府兵,奔赴余安,誓要扫清那些为祸乡里的匪患。
接着,他又发布招令,召集余安县的百姓参与修路的工程,希望借此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为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两季的水稻,还有土豆和红薯这些耐旱的作物,也被云景曜优先运送到余安县进行种植。
那里的沙土多,土地不易板结,正是土豆和红薯生长的绝佳之地。
而红薯的叶片,在饥荒时期,也是百姓餐桌上的佳肴。只要肥力充足,水分够,红薯便能爆藤生长,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生机与希望。
云景曜的这些举措,如同春雨润物,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余安县的命运。
在宁静的庄园之中,时节的变迁如诗如画般上演。
此刻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庄子里面那两块精心种植的葡萄园和火龙果田,都迎来了它们一年一度的丰收时刻。
庄子的奴仆们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他们利用猪场的肥料和河底的淤泥,为这些水果植株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在精心的照料下,这些葡萄和火龙果都长得粗壮大个,硕果累累。庄园里弥漫着一种丰收的喜悦和满足的气息。
管事大山进城传信罗亦窈,罗亦窈正好没事干,于是看看休养的嘉王云景曜,还有一直陪在这边的嘉王妃,“阿曜,要不你们也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庄子里的果成熟了。”
来个游园采摘果。
这段时间云景曜都是在隆安县买下的豪宅休养,在宅子里施号发令,安排各种人手下去干活,如今感觉隆安县这里才是建设嘉州府的中心。
“王妃你去吗?”云景曜转头询问嘉王妃。
嘉王妃叫萧知书,是萧尚书之嫡女。萧尚书是云景曜外祖父右相的那一党派。
文官有这些官职:爵、丞相、太师、太傅、少保、尚书、学士、上卿、参知政事、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御史、枢密使、左徒等。
嘉王妃萧知书就如她的名字一般,知书达理,秀外慧中。
年仅十六岁的她,早已是饱读诗书的才女。今日,她身着青粉色的精致衣袍,宛如初春的桃花,清新而又温婉。
在宽敞明亮的会客厅里,她静静地坐在云景曜的身旁,手中的茶壶在她白皙如玉的手中轻轻旋转,茶水如同细丝般缓缓落入杯中,泛起层层涟漪。
萧知书的神情专注而认真,她一丝不苟地给云景曜倒茶点茶,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优雅而从容。
尽管她就在罗亦窈和云景曜的身旁,但她却仿佛与这个世界隔绝开来,没有发出丝毫的声响,仿佛连空气都为她静止。
突然,云景曜的话语打破了这份宁静。他邀请萧知书一同前往庄子,这突如其来的邀请让萧知书微微一愣,那双清澈如水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惊讶,但随即就被她巧妙地掩饰过去。
“嗯,王爷说去,臣妾也去。”萧知书轻声回答,声音清脆而悦耳。
她抬起头,冲着罗亦窈露出了一个甜美的微笑,那笑容如春风拂面,温暖而亲切。“谢谢罗姐姐的邀请。”她继续说道,声音中充满了喜悦。
看来是跟着云景曜叫罗亦窈罗姐姐了,或许已经知道罗亦窈是瑜玉郡主的身份了。
罗亦窈心想自己要不要给她行礼?
郡主低于王妃,况且如今她就一平民。
云景曜说了不用给他行礼,她自己给他老婆行礼不得怪怪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