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孤山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深知郑长忆的智谋与胆识,对他更是多了几分信任与依赖。「长忆,你此计甚妙!就依你之计行事。不过,此事需谨慎行事,切莫打草惊蛇。」
郑长忆点头应允,随即补充道:「殿下放心,我会亲自挑选可靠之人去办此事。同时,我也会密切关注朝中的动向,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受到干扰。」
接下来的几天里,京城里发生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夏婵娟的冤情被传得沸沸扬扬,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人们纷纷指责科举舞弊的黑暗与不公,要求朝廷彻查此事,还天下士子一个公道。
刑部官员们起初还想将此事压下去,但随着舆论的不断发酵,他们终於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再置身事外。
他们不得不加班加点地调查此案,希望能尽快找到真相,平息民愤。然而,他们很快便发现,此案远比他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
在京城的深处,刑部内书房的灯火通明,李源坐在案前,眉头紧锁。他的目光在一堆堆文书和卷宗间穿梭,仿佛在寻找着什麽。刑部尚书年事已高,早已无力处理这起震动朝野的大案,於是这重担便落在了李源这位刑部侍郎的肩上。
「李大人,这是永昌四十二年科举的名单和试卷。」一名年轻的书吏将一摞厚厚的卷宗放在了李源的案头。
李源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堆名单和试卷,这是揭开科举舞弊案的关键。他深吸了一口气,开始一页页地翻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他都不肯放过。
「李大人,我们已经查了三天三夜,但似乎并没有发现什麽异常。」一名刑部的官员疲惫地说道。
李源抬起头,目光坚定:「不,一定有什麽是我们没有发现的。继续查,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又过了两日,整个刑部都陷入了一种疲态,这时终於有了点苗头。
「大人,我们在一些卷子上发现了记号。」一名员外郎身着青色官袍,将几份试卷放在了李源的案头。
李源点了点头,他深吸了一口气,开始仔细检查这些试卷。每一份试卷的边角都隐秘地标记着细微的符号,
试卷一共五份,其中四份的主人如今都是地方小官,而其中一份试卷上赫然写着「刘靖程」三个大字,这个名字如雷贯耳,这是刘丞相那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幼弟。
————
「李大人,我们已经对其他涉及舞弊的考生进行了审讯,他们都已经招认。」一名官员,身着黑色官袍,神色严肃地向李源汇报。
李源点了点头,沉声道:「那刘靖程呢?他怎麽说?」
官员面露难色:「刘靖程咬死不承认,他坚持自己对此事一无所知。」
李源的眉头紧锁,他知道刘靖程的身份特殊,是刘丞相的幼弟,朝中重臣的亲族。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他不敢轻易用刑,更不敢贸然定罪。他必须谨慎行事,以免引起朝中的动荡。
「传我命令,先将刘靖程关押起来,我要去禀报皇上。」李源站起身来,决定亲自向皇帝说明情况。
在金碧辉煌的御书房内,李源神色恭敬地向皇帝汇报着大理寺和刑部的调查进展。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书房内回响,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
「回皇上,臣已经查明部分考生确实存在舞弊行为,但刘靖程坚决否认,臣不敢擅自用刑,特来请示皇上。」李源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坚定和无奈。
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微蹙,沉思片刻後,缓缓说道:「刘靖程身份特殊,不可轻举妄动。你先将他关押,朕会派人再审,务必查个水落石出。」皇帝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权威。
这时,郑长忆从御书房屏风後走出,手中端着一杯香茗,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他走到皇帝身边,恭敬地奉上茶水,声音甜得发腻:「皇上圣明,日理万机,还为这些琐碎之事操心,真是让臣等担忧。」
皇帝微微颔首,接过茶水,轻轻抿了一口,然後问道:「长忆,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郑长忆连忙躬身,脸上的笑容更加谄媚:「皇上英明,不过这件事要是让李大人去做,难免难办。李侍郎虽然清正廉洁,但与李家是同姓同宗,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
说完他看向李源,李源比郑长忆大了快十岁,自觉见过的官场百态多了去了,但每次看见郑长忆这副摸样还是生理不适。
皇帝微微点头,表示认同:「那你说,改选谁为好?」
郑长忆连忙躬身,脸上的笑容更加谄媚:「皇上,臣以为,此事非同小可,必须由一个公正无私丶与各方势力无涉的人来主持。」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然後继续说道:「臣听说,张尚书为人正直,但与刘家有过往来,恐怕难以服众。」
皇帝沉吟道:「张尚书确实不适合,他与刘家关系匪浅,此事交由他处理,难免惹人非议。」
「那王御史……」李源开口询问。
「至於王御史,虽然刚正不阿,但最近与刘家有些过节,家中也有人参加当年科举。若由他来主持此案,恐怕会引起朝中非议。」郑长忆迅速接话,朝李源得意的笑了笑,李源面有菜色的别过脸去。
皇帝的眉头微微皱起,显然对郑长忆提出的人选都不满意。他思量许久,突然想到一人:「太子严孤山当年科举的时候在东海带兵打仗,前几日把你的事查的挺清楚,杀人的流寇也抓的及时。我看他是个不错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