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国虽胜,却大有消耗,不如双方止兵戈,共同谈一谈。”
小嬴政拆开赵国的竹简。
“政儿你认为呢,答不答应赵国那边的求和。”
嬴策接着一问。
“容政儿翻阅大秦,粮食储存量,器械的消耗。”
小嬴政没急着回答。
“可以,自己去翻阅。”
猜测终究是猜测,可能对可能不对。
“唯。”
小嬴政走到隔壁的殿宇,存放许多有关资料。
“且听政儿怎么说。”
嬴策在原位等待,顺道批阅其余事宜。
原有轨迹不变的话,赵国想保住都城,乃至避免亡国。
表面上假意求和大秦,实则在暗中备战,积极寻找外援。
然后,给大秦来了一次狠的,续上一小波命。
“阿父,我大秦的后勤,足以支撑前线继续打,不能答应赵国的求和。”
片刻,小嬴政给出了回答。
“前线军队作战三年,再打下去,他们撑得住吗?”
嬴策反问一句。
倘若他直接说出重点,帮助看到事情的本质,成长潜力将大打折扣,反而害了后代。
因此,唯有通过引导教会政儿。
“三年的作战,多有对峙,士气正值高涨之际,可以打。”
小嬴政每天的功课,不是死记硬背。
“说对了,不能答应赵国的求和。”嬴策说回刚刚的话题,“但是,政儿你漏了一点。”
“阿父请说。”
小嬴政左思右想,找不到有遗漏的。
“不明确表明答不答应,先拖着,为前线将士的攻伐,争取时间。”
答应求和等于停战,达不到嬴策的战略目标。
确切说,答应求和的时机不对,他不做亏本买卖。
“等后勤支撑不住,再答应赵国的求和,留了余地。”
小嬴政由此联想。
无论答应与否,主动权在大秦手里,可进可退。
“正是,根据后勤压力,灵活变化。”
嬴策点了一点头。
“观察力还是不够。”
小嬴政想道。
“说说韩国。”
嬴策继而说道。
“三年前,依照规定的时间,准备把上党地区交给贵国。”
“不料赵国威胁,恐于他们的军力,不得不献上上党的地图,破坏了秦韩之间的关系。”
“带来的误事,请贵国见谅,愿受提出的惩罚。”
小嬴政依话念出。
“韩国不及时交出上党地区,反而给了赵国,引秦赵大战,懒得理会他们的求和。”
嬴策的目光放在政儿身上。
“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在我大秦东出路上,少了一大劲敌。”小嬴政一顿,“即便及时交给大秦,赵国也不肯,这场大战不可避免。”
持续三年的长平之战,他研究好一段时间,得出来的结论。
“是这样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