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辽东边境的危机愈发紧迫时,皇帝朱由校只得更加重用东林党人,并在皇后的进谏下下诏为神宗时期的首辅张居正等罪臣平反,还录用方孝孺遗嗣,优恤元勋,给予祭葬及谥号。
这些本是应当用于安抚文武百官收拢天下人心的措施使得天启初年的朝政出现略显清明的局面。别管文武百官都是在心里怎么想朱姓皇帝,至少这种情况下,是没有人胆敢跟叛将努尔哈赤那边有联系,否则必将天下人共唾之!
但也因为皇帝的倚重,致使朝局也呈现出“东林势盛,众正盈朝”情况,这显然很是让朱由校感到担忧。
于是只能再抬举魏忠贤,让其带着东西两厂去跟东林党相抗衡。
明明两边都是靠着朱由校这个皇帝才能保证有权有势的地位,但朱由校作为皇帝的疑心病,还是让他不敢相信这些人。
这种时候也就只有桃夭这个皇后能听朱由校说点心里话,但或许老朱家的皇帝都喜欢把天子这个职业当成副业对待的毛病,朱由校在抱怨完那些不听话的文武百官和东西两厂之后,就又开始伤春悲秋了。
“若朕不是天子,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木匠,倒是可免去这些繁杂恼人的烦心事……”
桃夭没忍住,默默在心里翻了个白眼——也就当上皇帝才会矫情的叹息着悲怀那,若朱由校真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匠,那确实不会有这样奢侈的烦恼,因为单是要吃饱穿暖就足以耗费普通人的一生。
尤其是在这个朝堂斗争不断,王朝趋向腐败堕落的时期,普通人的命很容易就会贱入草芥!
桃夭虽然不曾体会过那样凄苦悲惨的日子,但她见过啊!
人竞相食,千里饿殍,民间疾苦,哀鸿遍野。
太苦了!一个人想要活着活好,真的太苦了!
桃夭对于民生有关的朝政都十分感兴趣,只是她没有在朱由校这个皇帝面前表现出来。因为她很清楚,若是她表现得过于热切,即使朱由校对她再有爱意,那也得防备警惕她。
朱家确实常出情种,但若是涉及到皇位和权力,那就跟碰到他们的命根子差不多。
不是谁都跟唐高宗李治那般,会愿意把皇权分出去给自己的皇后……
似乎想到了谁,桃夭的眼神游离一瞬,随后很快就回神,在没有十足的把握时,她不会做出随意干政那样愚蠢的行为。
毕竟来日方才。
桃夭就不信还有人能活得过她!
不过想是这么想,桃夭明面上还是一副很关心皇帝的贤妻良母样,十分妥帖的安慰起皇帝来。‘
这时候那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很适合拿出来宽慰皇帝的情绪,朱由校也不是那样矫情的皇帝,被皇后甜言蜜语好生劝解一番,顿时就又高兴起来。
不仅如此,他还喜滋滋的给皇后肚子里的孩子念了几段诗词,随后又听了听孩子胎动,最后才带着一脸幸福的笑意离开,前去处理几乎是堆积如
山的朝臣折子。
曾经朱由校也跟皇后责骂过那些大臣呈上的奏折一味堆砌辞藻,重要的事情分明只用几十个字便可说清楚,非要东扯西扯上几千几万字,就是单纯为了拍皇帝的龙屁!
简直就让原本便不爱批阅奏折的皇帝感到心力交瘁头疼欲裂。
桃夭就给出了一点小意见,便是天子明令下诏规定群臣上奏的字数,比如定上三百字或者五百字的限制,而且按军事、民生等等分门别类,倒是能更方便皇帝查看批阅。
这显然就是一个好意见,但不太敢标新立异,又觉得自己才登基不足一年,若是枉然修改祖制,怕是天下人会妄议云云。
朱由校说是要好生考虑一番,但一拖再拖还是没有决心。
于是这改革文武百官上奏内容字数的建议就又不了了之。
说好听点就是万事都三思而后行,但说难听点就是优柔寡断当断不断。
朱由校这个天子说白了就心软耳根子软,而且还性情较为散漫,什么事情都可以得过且过。
大概是因为年少丧母,又不得先帝的喜爱所导致的顾前顾后不敢为人先。
这是朱由校性格的缺陷,也最终会导致他人生的不幸。
不过虽然朱由校这个天子并未接受过皇太子、皇太孙或藩王级别的皇室教育,但他也算不上是“文盲皇帝”。
至少听话这一点还是很让桃夭满意的。
耳根子软容易被旁人挑拨离间,但也容易被她说动。
虽说不上是多么圣明的天子,但至少比很多皇帝(比如宋朝皇帝)都要好上很多。
桃夭已经将要临盆生产,这时候她也没有再拒绝家中长姐想要来宫中看望照顾她的事情,待终于见到了许久不曾见面的长姐,她实在是忍不住想要落泪。
张嫣为了桃夭这个妹妹,可算是又跟很多经验丰富的产婆学习了诸多女子生产的知识,也是这些学习使得她意识到世间女子生产到底是多么凶险的一件事!
于是张嫣默默就有了一个志向,那就是如同曾经悬壶济世的大明女医谈允贤(1)一般,为世间女子治病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