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后面,竟洒下几滴男儿泪,&1dquo;陛下,微臣粗野惯了,不晓得京官如此难当,不如就放臣回西北吧,臣定然使出一百个力气,打跑夏贼,守住边疆,鞠躬尽瘁,万死不辞!”
这话犹如会心一击,正中官家软肋。
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梁家父子从西北大营里揪出来,怎肯放虎归山?
然而&1dquo;梁大将军”分明是一副豁出去的姿态,口口声声表示:&1dquo;臣伤心伤大了,不想在这可怕的京城待下去,明日就返回西北,这次权当和陛下作别&he11ip;&he11ip;”
官家被他说得心脏怦怦直跳,一咬牙,果断道:&1dquo;爱卿放心,此事朕定会还你一个公道!那个老二,朕定会罚他,狠狠地罚,给他个大教训!”
梁桢见好就收,当即叩:&1dquo;臣谢过陛下!”
就这样,官家不仅没有因着带领禁军抄没曾家的事怪罪梁桢,还许下重诺,定要为他讨回公道。
等到梁桢走后,官家才渐渐回过味儿来,气道:&1dquo;梁晦那个直肠子,何时变得这般巧言善辩了?竟把朕都绕了进去!”
殿前总管贾内侍是个刚升上来的年轻内侍,躬身道:&1dquo;想来梁大人是真急了。”
官家冷哼:&1dquo;他有什么可急的?朕还没急呢!老二定的亲他都敢去搅和,还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
内侍深深弯下腰,不急不缓地说:&1dquo;陛下息怒,陛下虽清楚此事不过是郡王和公主的小心思,放在臣子身上总要多思虑一些,也是对皇家的敬畏。”
官家沉吟片刻,不由地点点头,&1dquo;此事确实是老二和嘉仪做得过了,仗着朕和贤妃的疼宠便无法无天,哼!”
贾内侍躬了躬身,没再开口。
方才他之所以帮&1dquo;梁大将军”说话,其实是在还人情。
当年他还是个刚出师的小太监,不小心犯了错,若不是梁大将军的原配、梁桢的母亲求情,就被贤妃扔到浣衣局做最下等的活了,哪里有机会一步步走到御前,成为官家最信任的殿前总管?
贾内侍垂着眼,默默地听着官家的唠叨,恢复了明哲保身的姿态。
作者有话要说: 嗷!该腹黑时,绝不心软~~
第44章8。13
事情的后续是&1dquo;梁大将军”写信告诉秦莞的。
官家责罚了二皇子,让他丢了兵部的差事,原本默认的大婚后擢升亲王的事也泡汤了。
朝中之人不明情况,还以为二皇子失势了,纷纷动起了心思,原本态度暧昧的那些人也果断地跟二皇子一党撇清了关系。
这对二皇子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嘉仪公主被禁足,宫中还传出消息说官家要给她指婚,对象不是她一直倾慕的梁桢,而是一位籍籍无名的翰林编修。
秦莞想起来,前世也有过类似的事,不过那是在梁桢&1dquo;造反”之后,嘉仪公主和他的婚约作废,官家才不得已把她另配了别人。
只是,婚事后来没成,好像是因为在临近成亲的时候,那个年纪轻轻的翰林编修突然得了个急症,一命呜呼了。
这一世,情况略有不同。
按照&1dquo;梁大将军”信里说的,赐婚的圣旨还没送到对方家里,嘉仪公主就派人截住了,还在大街上和宣旨的内侍起了冲突,最后被禁军带了回去,圣旨也没颁成。
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官家丢了个大脸,那位编修大人也受了牵连,成为汴京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1dquo;梁大将军”用非常平淡的触讲着这些八卦,秦莞却看得忍俊不禁。
据她的了解,嘉仪公主绝不是这么没脑子的人,如今闹到这般地步,若说没有&1dquo;梁大将军”的手,她第一个不信。
想到&1dquo;梁大将军”做这一切是在帮她出气,有种陌生的小情绪在秦莞心底暗暗滋生。
只是她自己还没察觉。
至于下药的刘司膳,&1dquo;梁大将军”没在信里说,怕吓到秦莞。
那天,刘司膳被打了个半死不活送到嘉仪公主跟前,特意没给她换下身上的血衣,累累伤痕明晃晃地露在外面,浓重的血腥味充盈在公主寝殿。
嘉仪公主当即吓软了脚,一整天都没吃东西。
至于二皇子与曾家的婚事,若不是贤妃不顾体面到御书房哭求,官家也是要废了的。
此时,二皇子正在贤妃寝宫中唉声叹气:&1dquo;不过是桩婚事,姨父何至如此?不仅不卖儿子半分面子,还向着秦家!难道他还真看上那个秦家小娘子了?”
贤妃面如寒霜,&1dquo;你把他当姨父,他可没把你当外甥!你当真看不出来吗?此事明面上是帮秦家出气,实际是在向你示威!”
二皇子皱眉,&1dquo;母妃的意思是&he11ip;&he11ip;梁家不打算站在儿子这边?”
贤妃冷哼:&1dquo;从一开始我就没期待。”
二皇子一怔,试探道:&1dquo;莫非,是因为姨母的死?可是&he11ip;&he11ip;”
贤妃倏地转过头,目光凌厉地扫到他身上。
她的那个姐妹的死,在梁家,在宫中都是禁忌,尤其没人敢在她面前提。旁人以为她是伤心过度,实际却是心虚。
因为心虚,她才不敢对梁家有所期待,不仅如此,她还担心有昭一日真相大白招来梁家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