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太子为自己的准备的,一点也没有毒药的各种难闻的味道,反而有一种香甜的味道。
太子心中暗道:“或许今日之事,早有征兆,太子渠坏,太子还能活吗?去休,去休。”
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政治上的死亡,甚至要比身体上的死亡更加难以接受,今日的局面,太子非常清楚。他在政治上已经死亡了。这副臭皮囊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太子一口将这蜜丸吞下来,却卡在喉咙之中,咳嗽了好一阵子才咽了下去,太子只觉得浑身五脏六腑都被这咳嗽震动的移位,难受之极,似乎有东西想要从胸腹之中飞窜出来。
这也是太子为什么这么着急的另外一个原因。
他久在南洋,多病缠身,等不了太久了。
太子死亡这一件事情,是在第二天才被人现的,报到了朱祁镇身前。
朱祁镇正在让怀恩梳头。听见这个消息,猛地起身,崩断了不知道多少根白。说道:“你说什么?”
以怀恩为的所有太监,都跪在地面之上,大气也不敢喘。
只有刚刚报信的那个太监,说道:“太子,太子,太子没了。”
朱祁镇猛地坐在椅子上,似哭似笑地说道:“好,好,好,死的好。死的好。”
太子之死,不知道让内外多少大臣安心,特别是那些平叛有功的大臣,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太子复起,而今却是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也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比如与太子有牵连的人。
以太子夺门这一件事情说引的政治危机,还不等朱祁镇去解决,就因太子之死,而去了大半。
这岂不是一件好事,大好事吗?
但是朱祁镇却不知道怎么的,不知不觉泪流满面,似乎当年那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朝气蓬勃,骑着白,手持弓箭,说道:“父皇,我去也。”随即消失在天边。
此刻他真的走了。
朱见濬这三个字,虽然墨迹未干,但也写进历史。
这一瞬间,朱祁镇有了深深的厌倦感,对于所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了深深的厌恶感,扪心自问,这么多年来,他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他不知道。
他一刻也不想待在南京了。不过他还不能立即走,有一件事情,他还要做,就是太子的后事。
第一百二十一章回京
太子的后事安排的很快。
朱祁镇将太子葬在孝陵一侧。虽然规格不高,这是以孝陵的规模来说的,其实比朱祁镇给自己准备的寝陵相差不大。
似乎他想用这一点,来弥补自己对儿子亏欠。
或许朱祁镇之前从来想到的是作为大明接班人的太子,而不是他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濬。父子决裂如此,死的固然去了,但是活着的人,也承受不住,似乎做一些事情,才觉得好受一些。
太祖皇帝将懿文太子朱标葬在一侧,朱祁镇也就他的太子葬在另外一侧。或许让他下去向太祖皇帝倾述委屈吧。
为这个陵墓,朱祁镇一口气砸出百万两,三个月完工。
但是在完工之前,朱祁镇就离开南京回京了。
在回京的路上,各地藩王的奏疏,就已经到了,就太子这一件事情表意见,还有一些人隐晦的说,大明天下不可长久无储君,请定国本。
一时间他的很多儿子,都纷纷有人拥护。
朱祁镇似乎忽然之间现自己所有的儿子,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远朝三皇五帝的圣君之才,其中呼声最高,居然是五皇子伊王,他之前怎么不知道啊?
朱祁镇此刻正是一肚子无名火,亲自批阅这些奏疏,对于这些上奏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一个字贬,西洋之地定,还缺少官员,朱祁镇将这些人全部打了过去,朱祁镇从南京北上,在徐州换铁路,在路上一共一个半月左右。
贬斥了二百多名大小官员。
几乎一天贬斥三个以上。
这是朱祁镇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一时间,天下百官,掩气吞声,不敢有一言。
之前的朱祁镇是讲道理的,而今朱祁镇是不讲道理的。朱祁镇也知道,这样做其实并不好,但是火气上来,无从压制。陡然现,这样的效果非常好。
果然是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朱祁镇之前大多以朝廷大局为重。很少没有来由的脾气,这也让很多大臣都有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也让群臣有些放肆,但是这一次史无前例的火,一下子将朝野上下都震慑住了。
朱祁镇虽然火,但并没有失去理智。
不管他将皇位传给谁,都不会让这些政治投机客冒头,而且朱祁镇很清楚,而今不用狠手段,震慑住,接下来的斗争不知道会激烈到什么程度。
朱祁镇成年儿子没有几个,但是真要争起来,估计手段,不会比清朝好上多少。
这都是对大明的内耗,也是将来政局最大不稳定。
朱祁镇到了北京,刚刚下火车,立即听到一个噩耗,皇后病危。
朱祁镇心中咯噔一下,一时间脸色煞白。
他知道,如果世界上有一个人对太子之死更加伤心的,一定不是太子的儿子们。太子虽然死了,但是太子的儿子女儿,还有妃子。朱祁镇都没有怎么针对。
只有汪妃也不知道是因为与太子情深义重,还是觉得她参与太深了,弟弟也死了。汪家连同在大藤山内的一支,都逃不过一死,她就一死了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