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孔老夫子,我们重新回到这个春秋江湖。应该珍惜这个春秋江湖了,因为历史留给春秋的时间不多了。
春秋江湖,此时是怎样的一个态势呢?
一句话,叫世界迎来了新格局。
格局,无非就是东南西北中,先说中。
中,就是中央,就是中国,指的就是中原的核心,大周王朝的主人,周王室。
此时的天子是周敬王,这位仁兄自登上历史舞台就很不顺,兄弟王子朝起来争他的天子位,本就衰败的周王室爆激烈的权力斗争,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最终,周敬王在晋国的全力支持下击败了王子朝,坐稳了天子宝座。
周敬王统治的岁月里,按理应该是春秋江湖处于弥兵会盟期,世界和平年代。但历史偏偏要跟这位春秋末代天子开玩笑,周敬王的后期,到处都是战争和内乱。
周王室,我们不需要多讲,因为春秋走到了这个时候,天子的声音可有可无。
中央核心地带还有几个传统的中原诸侯,那便是郑国、卫国、宋国、陈国、蔡国。没了?对滴,其他的不用提了。如曹国,所谓春秋十二诸侯之一,已经死了。
陈国和蔡国基本不用理会,没花头了,夹在吴国和楚国两大仇敌之间,比死还痛苦。
至于郑国,国君为郑声公,但在这个春秋江湖已经没多少郑国声音了。
自从参与了齐国的反晋联盟失败后,国力迅倒退上百年,再也没能恢复元气。此时的郑国,三天两头被传统敌人宋国欺凌,看来也没几天寿命了。
那个卫国,刚刚结束了一场老子抢儿子国君座位的闹剧,这场闹剧现在已经漫延成了卫国内部最大的权力斗争。一大批卫灵公、卫出公时代的老臣被清洗,此时的卫国国君卫庄公仍旧感觉很不安全。
必须说明的是,对卫庄公抱着过高期望的晋国上军将赵鞅,与卫庄公开始有了矛盾。道理也很简单,原来卫庄公蒯聩是赵鞅的家臣,但如今成了卫国国君,这个身份摆在那里,岂是由你赵鞅一介卿大夫可以如往常一样指挥的?
倒是中原老牌诸侯宋国,总算感觉到了存在的意义:抱紧晋国大腿,潜心展生产,虽然内部搞了几次权力斗争,但总体上保持了强大的国力。
国君宋景公确实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主,尤其是当齐国、郑国相继没落后,宋国在中原的存在感迅提升。齐景公在世时,宋景公参加了齐国的反晋联盟,但只是表面动作,实质上对反晋大业根本没出什么力。
所以,后来晋国平息了内乱,粉碎了齐景公的反晋联盟后,宋国第一个就迅倒向晋国,重新抱紧了晋国大腿,而郑国、卫国、齐国、鲁国等国都遭到了晋国的报复。
有了晋国撑腰,加上传统敌人楚国无力北上,宋国整个就抖了起来。公元前489年,宋景公下令,灭了曹国。
对了,宋景公是宋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整整当了64年的国君!
再看看西边。西边是秦国,春秋后期的秦国,基本不在江湖上出声音,我们暂且不管。西边主要是两大级大国之一的晋国。
呵呵,晋国爆的这场内部权力斗争猛得很,结果世界第一大家族范氏家族和第二大家族中行氏家族在内乱中被灭亡,晋国废弃了传统的六卿制,迎来了四卿制,此时的晋国国君为晋定公,执政的四位卿大夫分别为上军将赵鞅,上军佐韩不信;下军将魏侈,下军佐智申。
必须要说明的是,此时晋国虽然仍旧为世界第一级大国,但原有的中原诸侯联盟此时已然不存在了。晋国不再履行盟主之职,所以只要晋国有兴趣,就举着刀兵到处喊打喊杀。
晋国这样的霸王龙级别的大国诸侯,谁敢与之争锋?
之与争锋的诸侯不是没有,东方就有一个。齐国。
齐国如今的国君是齐平公,这种傀儡不提也罢,反正此时的齐国已经落入了田氏家族手中。
齐国先君齐景公倒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主,他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晋联盟军事行动,可惜最终落败。
落败的齐国国力当然一落千丈,虽然在山东仍旧是老大自居,但既要遭到晋国的打击,又要遭到吴国的侵略。
公元前484年的艾陵之役,齐国损失惨重。再加上内部窃国巨贼兴风作浪,这些年的齐国虚弱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