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有多少,朱祁镇估计有百万之众,其中多是军队与工匠,还有官员与官员家眷。这百万之众取暖做饭,要用掉多少木材。
如果用煤炭代替,岂不是一大财源。
当然了,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并非明代人不知道烧煤的好处,而是北京城的历史太短了一点。
如果上沿北京历史,倒是可以延伸到春秋。甚至更远。
但是明朝建立的北京城,而今还没有完全完工。
大批人员忽然涌进这里,北京周围都还没有做好供应一个百万级别的城市。甚至这个城市所需的粮食都要从南方运过来。
放在后世,百万级别的城市,很多小县城都有这样的规模的。
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朱祁镇已经问过一些侍卫了,北京城附近不少山都被砍光了。很多时候木材都是百里之外运到北京城的。
他就感到了里面利益的味道。
在他的记忆之中,北京附近是有煤矿的。甚至在清代末年北京城中很多百姓都是烧煤的。
所以,他知道这一件事情,算不上强人所难。
其次,他看重的不仅仅是煤的取暖功能,煤作为工业原料,到底有多重要。谁不知道。他而今虽然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但是并不妨碍,他在这里插上一手。
反正对他来说,最奢侈的就是时间了。
暂且埋上一手,将来再用,也不迟。
只是王振却不知道朱祁镇的心思,说道:“皇爷可是用石炭换成木炭?却是不行的,这石炭是有毒的。”
第四十四章石炭(二)
王振所言,倒是肺腑之言。
石炭有毒。
这是这个时代很多人的看法。
朱祁镇说道:“王大伴放心吧。我是不会用石炭的,但是北方本来就毕竟干旱,而今京城周边,百里之内,可以用的树木都砍伐殆尽。”
“恐违圣人之教。”
圣人之教,是这个时代的道德至高点。朱祁镇早已现,似乎分外好用。
这一句话,倒真是孟子所言,“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孟子的原话。
而北京城而今的局面,决计做不到这一件事情的。
柴火本就沉重,如果从远处运过来,则费用自然攀升,百姓根本用不起,所以,他们宁可将北京城周围都砍成一片白地,也不可能从远处运输柴火。
也幸好,北京城周围还有一些山。
西山之中烧炭,倒也足够支撑北京柴薪之用。
王振说道:“陛下用心极好,只是不可以身犯险,下面的人可以换为石炭,但是宫中用度,不可换。否则不成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