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已经挖好水渠,引入洛河水,命人不断调整农田酸碱度。
许多不了解内情的大臣催促周天子快命族人耕种农田,许行为了获得爵位,铆足了劲组织门客挖田,就差睡在农田旁了,而周天子的农田依旧不见耕种的影子。
但姬延并不急,等待化肥酵时间够,曲辕犁批量化生产完毕,许行的进度将会被他无情反。
现在的姬延,把目光放在了教育上。
改变“世卿世禄制”后,官职已经失去了继承的能力,给了普通百姓晋升通道。
他于城外贴榜引才,想要找到能力出众的贤士,一同治理国家。
但几天过后,他赫然觉,这些普通民众,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大字不识,讲话缺乏逻辑关系,跟他心目中的人才并不沾边。
这个时代,已经有了教育。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为何这些人竟然连字都不识呢,找到掌管教育的官员一问,他才明白,因武王时代生产力展水平有限和社会制度结构的原因,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入学的资格。……
为何这些人竟然连字都不识呢,找到掌管教育的官员一问,他才明白,因武王时代生产力展水平有限和社会制度结构的原因,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入学的资格。
教育只是为贵族而开展,但因“世卿世禄制”的存在,贵族继承官职主要看“命”,和自己能力根本没有关系。
于是,想要学知识的普通百姓学不到,而认“命”的贵族又懒得学。
这边的贵族,大部分和苏察哈尔灿一样,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
大周的教育,非常失败。
唯有重启教育,培养出人才,才能为大周增强国力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诸子百家的兴盛给了华夏大地浓厚的学术氛围,孔孟等百家周游列国进行讲学,普通民众得到了教育的机会。
由于学术文化的开放,民众受教育后开启了才智,有了左右社会的额能力。
当时收养门客的风气相当盛行,最著名的当属“战国四公子”。其中齐国的孟尝君是招揽门客最多的,据说他养了3ooo多门客。著名的毛遂和冯谖就是他的门客。毛遂自荐、狡兔三窟、鸡鸣狗盗、脱颖而出等典故就出自这些人。
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也同时拥有数量庞大的门客。信陵君凭借门客朱亥的帮助完成了著名的“窃符救赵”事件。
这些门客,间接或是直接提升了诸侯国的实力。
而大周,故步自封,遵守旧制,看不到先进的文化与科技,在这些诸侯国中,泯泯众人。
帮助姬延提升国力的人才,目前还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推广全民教育,启民智,召集人才为国效力势在必行。
…。
现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地不过现在的县城大小。
管理的百姓也不过五万。
范围小,人口少,给了姬延一个推广全民教育的绝好机会。
当他制定好计划,命人推广时,群臣意见和他高度一致,全民教学早就该推广了。
早在三百多年前,孔丘就成立私学传授知识,而同时代的卫灵公更是受其启,大胆开始全民教育,到了后面韩非子、墨子等等,大家都著书立说,纷纷进行讲学,文化知识就像空气一样,人人都可以享受得到了。
大周王朝也曾经动过全民教育的念头,但“礼制”的禁锢和守旧派的阻挠,让全民教育又一次偃旗息鼓。
意见统一之后,为平民办学的难题摆在了眼前。
“大王,王城并无讲学之地!”
“况且,教学的师傅数量也远远不足。”
作为六卿之一的太士面露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