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第32军的炮兵不顾伤亡,把炮兵推进到步兵前线阵地,给大炮上刺刀,几乎是以直射的角度轰击麒麟峰的日军。
在陈锐霆的指挥下,炮兵的射击非常精准,日军的重火力点几乎全部被大炮消灭。142师官兵趁机起猛攻,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终于冲上了麒麟峰主峰。
日军宫崎联队和铃木联队被打残,残部丢盔弃甲、仓皇逃窜。此役,142师不仅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还罕见地俘获了15名日军。
抗日战争中,华国军队在战场上很少能俘获日军,可是这一仗俘虏了15名日军,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例。
战后,现日军尸体有百分之九十都是被炮兵炸死的。很久以后,陈锐霆提起这场战斗仍然很兴奋:“与日军交战数次,唯独这一仗打得痛快!”
覆血山、麒麟峰一线战败让日军第27师团的师团长本间雅晴感到恐惧,眼看国军从西、北、南三面合围,第27师团如果不及时撤退,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
就在本间雅晴想要趁国军包围圈还未紧密抢先撤退时,冈村宁次给本间雅晴来一封电报,要本间雅晴坚决反攻麒麟峰。
这道跟本间雅晴本意不符的命令他焦躁不安,日军第27师团团连续作战到现在,已经非常疲惫,面对三面合围而来的华国三路大军,自身难保,还怎么反攻麒麟峰和白水街?
故此,本间雅晴给冈村宁次回电:“根据目前敌我力量对比,我部暂时打算先攻击白水街。”
回电后,本间雅晴却马上调整部署,放弃白水街、麒麟峰一线的前沿阵地,命令第27师团各部往鄂南地区撤退。
在日本军中,虽然有着以下克上的传统,但在战时,像本间雅晴这样明目张胆不服从上级命令的情况是极少的。
这其中有冈村宁次刚到第11军履职,还没有让这些狂傲的日军将领信服就爆了连场大战,这些师团长都是沙场老将,根本就不服冈村宁次,没把他放在眼里。
冈村宁次真的不了解第27师团在麒麟峰一线的战况吗,并非如此。
如果说冈村宁次让第27师团突前冒进是一次临机决断,那冈村宁次接下来的战略运作就是一场冒险。
就在薛伯陵指挥部队意图围歼日军第27师团的时候,冈村宁次敏锐的现了其中隐藏的战机。
为了围歼日军第27师团,薛伯陵在南浔线集结了大量的部队,这就让南浔线出现了兵力空虚的情况。
虽说在南浔线及德星路由于国军顽强抵抗,日军1o6和1o1师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国军大量的兵力抽离,造成原来的防线出现漏洞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此时有一个师团迂回穿插到国军背后动攻击,就会动摇国军的整条防线。
为了这个战略构想,冈村宁次派出了大量的飞机侦察其中可能出现的防御漏洞。果不其然,日军航空兵侦察报告:“国军在南浔线与瑞武路之间现了一条巨大的防御裂缝。
冈村宁次觉得战机转瞬即逝,于是立即命令第1o6师团除留下少部分部队,在前线与国军维持战线,主力约1。7万余人,绕过南浔线正面,迂回至南浔线与瑞武路之间,想悄悄潜入突袭占领德安。
要想实现这个战略意图,日军第27师团就必须在瑞武路的覆血山、麒麟峰、白水街一线与国军血战缠斗,做出日军要坚决突破这几个战略要点的大概作战路径。
只有这么做才能迷惑薛伯陵等国军将领,让他们将视线集中在瑞武路,不会抽调兵力回南浔线,封堵防御漏洞。
可冈村宁次怎么也想不到本间雅晴竟然敢战场抗命,这就是战略与战术的矛盾,全局与局部的取舍,不然,冈村宁次怎敢冒险让战力不足的1o6师团去执行这样艰难且危险的任务呢?可是不该生的事情已经生,无法挽回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日军1o6师团出击后不久,就被国军第4军的巡逻搜索小分队现了,日军意图的偷袭变成了强攻。
如果1o6师团的师团长松浦淳六郎头脑清醒的话就应该马上撤退,因为当偷袭暴露后,此次悄悄潜行出击就已经失去突袭的意义,马上撤退才是正确的选择。
可是松浦淳六郎却非常骄傲自大,偷袭不成,强攻也要硬上。
虽然他率领的是号称第二熊本武士的第1o6师团,可这个师团补充了大量的第4师团的士兵,这些大阪商人子弟的战斗力在日军中都有一致的意见,打败仗是常事,打胜仗才是怪事。
麒麟峰和万家岭是南浔线战局的两个关键点,可以说是互相联动,牵一而动全身。
正是因为薛伯陵指挥部队全力围歼日军第27师团,才让冈村宁次现了这次悄悄潜行偷袭的机会,故而才让第1o6师团孤军深入万家岭。
如果国军反攻麒麟峰失败,日军第27师团在麒麟峰稳住阵脚后,就可以攻击德安,切断国军第9战区江南指挥部的退路,动摇薛伯陵组织的防线,造成南浔线战局败坏。
正是国军反攻麒麟峰大获全胜,日军第27师团败退恐慌撤走,让薛伯陵没有了后顾之忧,才会把用于围歼第27师团的兵力用来围歼日军第1o6师团,这才有了万家岭大捷。
碰巧就是这个时间差,国军第142师正好在第27师团和1o6师团未取得联系之前就强攻收复了麒麟峰阵地。
如果日军第1o6师团和第27师团取得了联系,本间雅晴可能就不敢战场抗命私自撤退。本间雅晴再骄狂,也不敢让1o6师团被歼灭,而私自撤退,若第27师团没有撤离,那将会是一场残酷的混战。
反攻麒麟峰大获全胜,国军第32军142师被授予锦旗全军嘉奖,师长傅立平记大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