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明显是在严重警告张良这等反秦的狂热份子,山下的张良听了这宣读,眼角搐动,有些紧张,又颇不以为然。
至于“烹灭暴强、振救黔”等等之言,则是在总结这一路来惩奸除恶、法不容亲的得失,得是百姓拥戴、皇帝心甚慰,失是承平三载吏治败坏,皇帝痛心,并在此鼓励庶民检举揭贪官污吏、乡霸劣绅。
颂文中还提及“六亲相保,终无贼寇”的连坐制,这是后世最多激烈抨击秦法中残暴的所在……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
但告奸恶者,便得赏金,奸恶越大,赏金越重。
商鞅之法,就是这么透彻人性,泯灭人性,搞得人人自危。
几乎没有哪个史家或学人认可连坐制在此时的实际意义。
但赵子虎已切身体会到,这一条展示了大秦自家的实际解释……
连坐制的实际意义不在于“六亲相保”,其实际效果是“终无贼寇”。
也就是说,起于战时管制的秦法连坐制,通过相互举犯罪,而达到共同防止犯罪,进而族人亲人互相保护的目标。
对于社会总体效果而言,没有人犯罪了,自然也就没有贼寇这种罪犯了。
人皆畏秦法,人皆敬秦法,秦人一心耕战,故有一统华夏。
因为这一实际效果,秦统一后,嬴政非但没有废除连坐制,反而是推向了整个大九州。
自秦之后,后世断续沿用连坐制而始终不能彻底丢弃,应该说,这种实际效果起了决定性作用,尤其在战时社会。
在赵子虎看来,彼时秦孝公的大秦,就是得了重病的人,已几乎药石无救了,必须得用商君开的猛药。
立于李斯身后的淳于越、应曜众儒,初时听了这颂文,也与张良一般,内心都极为腻歪,暗忖这始皇帝和子虎公子果然不愧是父子啊……都那么厚颜而忍诟乎?
一如既往的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
通篇颂文下来,就一个意思……
错都是六国的错!
我大秦就是一头兢兢业业的老黄牛,可怜民众,才动讨伐之师,奋扬武德的。
但……听着听着,即便是最固执的张良,也不由频频点头。
没得说的,始皇帝这沿路来肃清吏治,确卓有成效,且敢当着庶民黔面,俱五刑灭了宗亲……
光这份魄力,就是以前六国哪一代国君都不曾具备的!
不服不行啊!!
淳于越、夏黄公等,悠悠轻叹起来,看向赢政、赵子虎的背影,目光中多了几许钦佩色彩。
赵子虎感受到了,咧嘴嘿笑,眉毛扬起,就差直接回头抖威风了。
嬴政对这些反应更深有体会,下意识微颔,内心荣誉感暴涨。
百姓爱戴、顽固儒士服软,这皇帝当的贼爽有木有!
颂文宣完,刻石却才完成不到一半,嬴政并未在意,朝海天揖手,就在蒙毅相扶下,率先下了小山,径往东头去了。
赵子虎等人随后鱼贯而下,加快步伐跟上嬴政。
东头小山较之西头低矮,更是造船船坞所在。
又一番刻石歌颂大秦功德后,嬴政与群臣转而观摩起那六艘飞剪船来,除了赵子虎和李由、张苍以外,其他人见到这些船,尽皆是啧啧称奇。
嬴政知晓这飞剪船的奇特,却不知所以然,抚须轻笑,只等有人先出头,来为自己解惑。
李斯哪里看不出来,他也是疑惑至极,忙招好大儿李由近前来问:“你且来跟为父说说,这新式大船通体狭长也就算了,缘何船底也如此尖长……”
“莫非不怕一出海就翻了吗?”
众爵臣也心痒难耐,纷纷出声附和他。
“然也、吾亦有此担忧!”
李由对此也是不甚了然,将眼神望向张苍、赵子虎求助。
张苍干脆来个眼观鼻、鼻观心,低头装没看见。
他也刚到芝罘岛不够半月,这些船都是船工们没日没夜琢磨出来,自己都还没理解出个大概呢。
……
这问题真的很愚蠢!
赵子虎瞥了李斯一眼,摘下腰间挂着的一个小佩饰,在众人眼前展示开来。
没办法!
身处的时代不同,认知差距就是如此巨大……
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从未接触,便能凭空去猜想、去理解。
但他挺佩服那些船工匠人的,竟能仅凭自己写写画画出个大概,花费月余时间,就琢磨这些符合设想的飞剪船来。
所以,这大秦要攀科技树,还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