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虽然顾铮一番分析,将地动的原因归结于自然规律,
而不是&1dquo;上天示警”、&1dquo;不祥之兆”,
如此皇帝不必下罪己诏,
重臣也不必引咎辞职,乃是皆大欢喜之事,但这个提议,仍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1dquo;不可!”刘牧川几乎是立刻反应过来,
高声反对,
&1dquo;百姓最是愚昧,若是知晓此事,只怕会引起恐慌,届时京城大乱,
又当如何?年轻人虑事不周,
倒也罢了,
若只想着哗众取宠,只怕会适得其反!”
反对的话也就罢了,
后面指责顾铮的话,
却是句句诛心。
顾铮是年轻不错,
但是已经走到如今这个位置,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大楚,自然不可能向寻常人那样冒失。他给顾铮扣上这么一顶帽子,
若是让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听了进去,
只怕顾铮的政治生涯,
就要止步于此。
谁都不傻,薛知道隐有退意,此时将顾铮拎出来是为什么,刘牧川心里清楚得很。
原本政事堂中,他的地位仅次于薛知道,按理说对方走了,就该是他来做这个第一人。可惜大楚的政事堂中,从来不是论资排辈。只要得圣眷,就算只是参政知事,也一样能架空排在前面的人。
而如今看来,薛知道没有举荐他的意思,太皇太后也摆明了想提拔顾铮。
刘牧川的年纪几乎是顾铮的两倍,眼睁睁的看着小子后来居上,要骑到自己头上去了,心态如何能不失衡?
但他这一番私心,也同样是人人都看在眼中。即便还有人不认同顾铮,见他跳出来,反倒都不说话了。他们只是觉得公布这个消息不妥,并不想将顾铮往死里得罪,要是顺着刘牧川的话说,一不小心就会被打成他那一派,太危险。
结果就是刘牧川的话说完之后,却并没有别人接上,陷入了一阵尴尬的沉默。
一旦泄了这第一口气,缓过神来,众人的思量和顾虑太多,不论赞同还是反对,都不会轻易开口。
总要看看形势再说。
薛知道见状,便含笑道,&1dquo;刘大人不必急着否定,且先听听顾大人的道理,再做决定不迟。”
刘牧川闻言不由咬牙,人人都没说话,就他一个急冲冲的开口,即便是为了大楚、为了朝堂考虑,也显得他太过急躁,失了稳重,倒是与他自己指责顾铮的话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