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嬴政从次殿到前殿。
“政儿坐。”
嬴策出言说道。
“阿母送来两套深衣,耽误了。”
小嬴政说明迟来的原因。
“不耽误,为父刚到。”
换了一身常服,嬴策较平时晚来。
“职位空缺的名额,朝中的楚系,山东系占一半多,老秦系的人占三成。”
“这些职位本是他们的,会不会分得少了点。”
小嬴政浏览任命的名单。
“咸阳令给老秦系,又允许其余家族竞争,范丞相挑的人选,不少了。”
嬴策没改动名单的打算。
“收回楚系带头人的名额,总不能剥夺他们的竞争资格。”
小嬴政中肯的对待。
楚系是玄祖母时期的产物,独霸朝堂一时,为的四贵,破坏过法治根基。
而老秦系,在商君变法后产生,部分人使大秦内乱过,也就是季君之乱。
当时的参与者通通处置,谁都别说谁。
“我大秦官吏的培养,政儿有无读过相关书籍…”
嬴策批完名单,转而说道。
“读过几篇,韩国的公子非说过,官吏是治民的本纲。”
“故此,我大秦的士子,普通人想成为公家的官吏,需经过学吏。”
小嬴政读过各方面的书,区别是精通程度不同。
“说说具体的。”
要领在于学吏,回答到嬴策他,想听的点子上。
“学吏,一项不成文的规矩,从商君时期确立。”
“为治下的庶人农人们,设置懂法的法官,精通律法的官吏。”
“作为进入公家前,必走的一步,方可不陷天下人于险境。”
小嬴政有条有理的说道。
“功课做得充足。”
一番话,嬴策听在耳里,不错。
政儿说的法官,可不是现代的意思,指通晓律法的一种官。
加上精通律法的官吏,由他们教导后来者,作为进入公家前的考核。
毕竟,法治是大秦变法的重要构架,许多地方围绕法来展开。
大秦的学吏过程,大致如此。
“许多书籍,阿父留有标注,便于政儿的理解。”
要不然,小嬴政学不了太多的类型。
原因无他,内容太多太杂,其中一些难以看懂。
“以后的书籍,为父不会标注,靠自己理解,不明白再问。”
既然政儿带在身边,嬴策不会照搬旧有的方式。
“政儿明白。”小嬴政重重的一点头,“想成为公家的一员,要以吏为师,学习他们传授的律法。”
看标注是轻松点,思路容易打开,却是形成依赖性。
他要成长,必须摆脱标注的协助。
“接着用律法方面的案例,让人一边观摩,一边学习。”
他没多想无关的,以免扰乱思路。
“这就是以法为教。”
听着的嬴策,不打断后代。
尽管商君制定的律法,极其严厉,犹如压在秦人心头上的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