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塔中心位置空缺的弹巢结构从布局上来说可以说算是比较完美的结构,其下层左右各分布两个弹孔,中间左右各两个弹孔,上层中间对称也有六个管道口,合计可装载十四根火箭弹。
中间空去的位置也就是炮塔转向盘处,安装有精密的液压支撑系统,可以对整个弹巢的俯仰角度进行微调。
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进出不太方便。
需要作业人员从前面窄小的空间趴着钻进去,对比其性能这点不方便完全不是问题,熟练一下还是可以克服的。
毕竟有时候,人都可以十分丝滑的从车窗跳进驾驶室,如果跟那个一比,这个还是轻轻松松的。
整体方案其实很通俗易懂,没啥太难的难点。
唯一的难点恐怕就是火箭发动机部位。
当然了这个对于别人来说是难点,对于拥有外挂的徐良来说,其实也就那样。
相关的技术原理,他早早就给张红星了一份厚厚的技术资料,他带着人可是啃了多半年了,如果再拿不出成果。
还不如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当然这份方案在张文远教授过来这边学习交流的时候,徐良就已经提出来过。
所有的技术也都打包送给了设计院,至于相关人员进展到哪一步,徐良并不知道,想来应该不会比他们动作还慢吧?
毕竟两者之间的资源根本没有可比性。
单发火箭弹口径280mm,总装重量大概780公斤,有效载荷200公斤,燃料占了足足300多公斤,整机十四连发就是11吨,再加上弹巢和液压系统,总重量来到了40吨,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大家伙。
比59式主战坦克的重量还要高出了4吨。
导致他的速度略有下降,最高时速仅仅能达到48公里,匀速下只能以每小时40公里的龟速前进。
而且续航能力也十分短小无力,没办法因为空间原因,只能挤压油箱那有限的空间,设计续航仅有360公里。
当然了,这个距离,如果用在弹丸之地,应该足够用了。
毕竟300公里的距离,已经属于跨国级。
当人们填装完所有火箭弹后,终于看到了站在一旁的徐良,张红星立刻小跑着就跑了过来。
“徐总,你过来了啊?我们已经完成了最后的总装工作,随时可以开始最终的检验。”
徐良点头,满脸的欣慰,感慨道:“别说经过你们这么一折腾,这59式底盘系统,我看还能再战30年。”
张红星闻言抿了抿嘴没有接话,因为他知道这属于徐总自我感慨。
果然后面一句话就充满了中二气息。
“嘿,果然古人诚不欺我:大就是美,口径即是正义,射程就是真理,口径才是王道啊~”
“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想想就让人跃跃欲试。”
好吧,自家老大的骚话那真是一套一套的连绵不绝。
张红星待徐良自由发挥完,这才开口道:“徐总,测试的地点还有时间定下来了吧?”
徐良随意道:“测试的流程我已经上报军区领导,并且提议测试地点放在我们东南方向的海域,至于行不行,还得等上面的两道审批,想来应该没啥大的问题。”
“不用急,着急也没用,咱们就做好我们的工作,届时直接装车出发就好。”
徐良说话间,已经走到了人群之中,对着大家口头表扬了一番。
虽然他们大部分人从事这一行业比徐良早了很多年,这会也不得不感慨之前的日子都活到狗肚子里去了。
自从整个研究所被打包送到贝州机械厂开始,他们的日子算是给按上了加速器。
小半年转眼的时间就没了,当然成果斐然,对比之前动辄几年才能出成果,这简直就跟开挂一般。
好吧,虽然徐总很年轻,但是其才华绝对服众。
整个团队的人在一片爽朗的笑声中,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讨论。
徐总可不是经常来,这近距离讨教的机会可不能放过。
要知道,现在这款产品,可比之前他们在研究所预研的最粗最大的产品还要粗上好多好多。
280mm,他们之前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这么大的口径,那不是导弹的口径吗?
好吧,来了这里,他们才知道,原来口径大的也可以叫火箭弹。
徐良十分融洽的融入了氛围之中,与一众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探讨。
时间悄然流逝。
张红星在其身边看到徐良整个人都在散发着异样的魅力,感慨道:这应该就是徐总常说的产学研一体化吧。
合理的设计、思路,用最快的速度进行验证,然后用最短的时间生产出样品,进行相关的测试和改进。
这种先进理念,还真不是高校理论和实验室那种慢工出细活那种,就讲究一个效率。
如果说之前那款59式底盘改装而来的武器战是练手作品,让大家熟悉59式底盘的各项性能以及可以改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