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置开国功臣已经成为开国皇帝一个大难题了。
元朝。
忽必烈:“朱元?诛元?这是他的原名还是后来改的?哼,简直大胆。”
忽必烈觉得自己快气死了,他马上叫了一个大臣,让大臣去找姓朱的人家。
既然已经知道大元会被这个朱元璋灭了,他肯定不会让朱元璋再有机会出生了。
不过忽必烈很快就冷静下来,朱元璋不是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他们大元自己出问题了。
即使没有这个朱元璋,还会有其它人,但姓朱的肯定是重点监视对象。
忽必烈有点不服,谁能想到他们大元竟然是被这样一个人取代的?
他以为是哪家贵族把他们家的人赶下皇位的呢。
元朝末年。
陈友谅:“真是气人。”
陈友谅本来想建一个【大汉】的,结果自己最后竟是败给了朱元璋这个匹夫?
张士诚、徐寿辉也是同样的想法,他们有点想不通,明明自己的兵力也不差,最后却是朱元璋摘取了胜利果实。
难道他们真的是缺少一个好岳丈?
元灭后,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地方上,设立三司,将行省权力分散。实行分封制,将他的诸子封为诸侯王,派往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西汉。
刘彻:分封又来了。
这个制度真是顽固,他们大汉明明有经验在那里摆着了,这些后人还犯同样的错误。
刘彻有一种感觉,明朝的这些诸侯王肯定会出问题。
即使有血缘关系又怎样,他们大汉之前的那些刘姓诸侯还不是说反就反。
他才不信朱元璋的子孙们能够和平共处呢,在皇权面前,亲情什么的都靠边站吧。
大家接着往下看。
【为了强化君权,中央上,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大都督府也被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兵部负责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变相地由皇帝掌握兵权。】
秦朝。
秦始皇看到这里,点点头,很快又摇摇头。
这样做确实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上了,不过皇帝一个人统领这么多部门,能忙得过来吗?
秦始皇觉得自己已经够忙了,感觉朱元璋比他还忙。
他从补充资料里找到这方面的信息。
果然,里面说了,因为一个人负责这么多部门,皇帝的工作压力很大,朱元璋就算日理万机也处理不完这些事。
为此,后面的明成祖设置了内阁,大学士们先批阅一遍奏章,皇帝在大学士的处理意见上二次批复。
秦始皇摸摸下巴,这样看是缓解了一部分压力。
不过这个内阁能浏览奏章,如果大学士有点问题的话,也是可以从中作梗的。
而且,内阁展到后面,权力和丞相都差不多了,兜兜转转还不是又回来了。
看到宦官比内阁还受重视时,秦始皇叹了口气,这个问题基本每个朝代都有啊,难道真的无法避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