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太监一直过的非常苦逼,在明代有批红权的他们,到了满清,脑袋上竟然还多了个内务府。
这是因为在明朝,已经彻底拉胯的外戚和勋臣无法与文官进行对抗,皇帝需要宦官作为爪牙。
而到了满清,天下的官帽子满人自己就占了七八成,自然也就不需要宦官了。
这些人从皇帝的大内秘书班子,急坠落成了真正的奴仆,好多有官身的内侍,到了晚年都甚至不能保证衣食,底层的就更惨了。
但,也不是没有例外,内侍终归还是有些人常年跟在皇帝身边的,只要脑子活,权钱都不是事。
副总管奏事太监高云从,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胆子更是大的出奇。
他最重要的职责,是负责保管乾隆最机密的道府记载。
所谓道府记载,是从雍正开始的一种内廷记载,皇帝将知府以上,也包括個别很有能力的六七品官员,都记载到这个小本本上。
内容包括他干了什么,有什么功绩,派出各地的明暗探子,类似制造局这种对此人的评价,以及皇帝本人综合信息,召来凑对后对此人形成的印象,全部记录在案。
这玩意可是非常重要,日后哪里出缺了,官员举荐谁了,谁被控告了,需要紧急事务谁去处理等等。
皇帝都可以拿着这个小本本,与大臣奏上来的人和事件一一对应,从而判断该官是否可以提拔,是否有被诬陷的可能。
这就很厉害了,属于机密中的机密。
可以说,谁要掌握了这个小本本,谁就掌握了皇帝的心思,在官场上,完全可以无往而不利。
而掌握如此重要的机密,同时还是皇帝的心腹,事没少干,力没少出,所得却只不过一年百十两银子的俸禄,高云从极为不满。
更有种掌握着宝山,却只能两手空空的失落感。
另外,从出身上来说。高云从也有强烈的财富需求。
此人是河间府肃宁县人,家境贫苦,但从小就非常聪明,对读书写字有着异常高的天赋。
别人是私塾有人教都学不明白,他则是跟着几个半吊子老太监学,竟然是一点就明,还能触类旁通。
当时在河间府,进宫当太监,是当地很多穷人家小孩的一条通天大道。
有许多在宫中当差的老太监被赶出皇宫后,往往也会回到家乡报团取暖。
然后这些老太监又会在当地挑选合适的小孩,教他们读书认字、宫内规矩,并找路子帮他们进宫,甚至提前阉割好,以此牟利。
这越小阉割,受的苦就越少嘛。
高云从这么聪慧,自然会被挑中,他在十岁阉割后,就进入了宫中。
因为能学肯干,为人聪慧,又提早知道宫内规矩,没几年就开始一路飙升,直到成为了乾隆身边的心腹。
这要是在明代,高云从高低得是个司礼监大佬之一,混个三、四、五千岁,老祖宗,甚至九千岁,那都是有可能的。
而在清朝,皇帝有内务府大批旗人奴才在,路子早就被堵死了,根本没人把他这样的太监,当什么大人物。
于是心态失衡的高云从,就开始想搞一笔大的,没有权,来点钱也行。
他把乾隆核心机密道府记载,泄露给了以于敏中为的满汉官员,主要是汉人文官。
以换取这些人帮他们家买地置业,乃至带上他的兄弟作为长随,到各处捞金。
而这次,他又捞到了一个绝大的机密。
嗯,也许不是什么大机密,但绝对是个来钱的路子。
。。。。
对于汉人文官来说,越到高位,就能越看清满清是个怎么回事。
就如同宗教高层,反而大多不会相信什么神迹、神启一个道理。
五十六岁的于敏中就是这样,作为乾隆的亲密臣子,汉人宠臣之,他反而更加看清了乾隆。
当官嘛,把皇帝哄好了,事情多多少少干一些就行,最重要的,自然是捞钱咯。
这位爷,那可是什么钱都敢拿的。
大名鼎鼎的甘肃冒赈案,就是他当的保护伞。历史上被乾隆密令服毒自尽后,留下了五六百万两银子的身家。
他比同时期的汉人宠臣刘统勋,可没下限多了。
看着高云从传来,乾隆准备命满洲镶红旗人温福就任闽浙总督,并且派人混入河仙做内应的秘密消息。
于敏中冷笑一声,“皇上还是这么天真,真以为靠着百来万旗人,就能拿捏天下?
二十天一报,你知道福州到南洋有多远吗?
两个月能传递一次消息就不错了,真要二十天一报,这内线肯定会暴露。
就算温福就任闽浙总督,您以为福州满城中,还能拉得出来舍得下南洋当莠民,还能混入河仙中层以上,顺利传回消息的旗人?
有这样的旗人,早就提拔起来当官了,剩下的不过是酒囊饭袋,如何能成事?”
“天真!”于敏中狠狠在心里鄙夷了乾隆一顿。
按他对满人大员,特别是温福的了解,不谈温福有没有那个能力安排好下南洋的人选。
就算安排好了,也不可能二十天传回一次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