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是这样子。倭国内部各个大名之间纷争不断,很多武士失去了生活来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些大名、武士、浪人与大明沿海的商人、士绅沆瀣一气之后,就有了倭寇侵扰不断的事情。”
虽然这样说会让朱棣对商人的印象变得更差,但是朱瞻墉还是如实的说了。
“按照你这么说,开放海禁,获利的也是那些商人和士绅而已。”
朱棣没有勃然大怒,反倒是颇为认真的跟朱瞻墉说着话。
“爷爷您说的没错。”
“嗯?”
“但也不完全是这样子。就比如雪花糖,孙儿把它运输到倭国售卖,获利最多的肯定是孙儿了。
但是雪花糖作坊的伙计、种植甘蔗的农夫,他们都会因为雪花糖的热销获利。
其他的商品也是一样的,货物卖的越多,作坊的规模自然越大,就能够让更多百姓有活干。
这对于大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百姓们只要有活干,能够活下去,各个地方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乱子。”
对于朱瞻墉的这个说法,朱棣不置可否。
不过,他却是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听说你在倭国挣了几十万两黄金?”
“是有这么一回事!”
“你还在倭国搞了一个什么石见银山?”
“是的!”
以锦衣卫的厉害程度,朱棣肯定得到了相关的汇报。
再说了,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回去让你爹把黄金送一半到宫里头来!”
“没问题!”
朱瞻墉嘴上回答的很痛快,心中却是有点愁到时候怎么跟自己老娘说明。
“这些东西,都是你自己想到的,还是谁让你这样子说的?”
正当朱瞻墉以为今天的问话就差不多到此为止的时候,朱棣却是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
很显然,他不认为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能够有那么深远的见识。
那么这件事就有意思了。
到底是谁在怂恿朱瞻墉跟自己说这些东西呢?
难道大明商家的影响力已经可以进入到东宫了吗?
“爷爷,没有人教我,都是我自己想的。”
“嗯?欺君之罪,可不是小罪,你再想想!”
朱棣一个瞪眼,搞的朱瞻墉很郁闷。
自己说实话,为何就没有人相信呢。
“瞻墉啊,这个事情非同小可,到底谁在你耳边嚼舌根,你如实的告诉爷爷。”
朱瞻基也在一旁劝说。
“爷爷,真……真要说?”
“亦失哈,把他拉出去,打二十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