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娇杏跑去沈市新华书店买了不少建筑学、建筑史的书,在家一边看一边琢磨,还拿着交易区里的那些住宅模型做参考,再加上这些书被收进作坊与小庙之后,还浓缩出了一部《天工造物经》。
从风水选址到建设要义,《天工造物经》里应有尽有。
陶娇杏仔细消化完《天工造物经》的内容后,便开始着手设计即将在大-连打造的滨海经济开发区蓝图了。
不仅要实用,还要美,起码要比推倒的那些倭里倭气的建筑美上个十倍八倍,这样才不会落人口舌。
陶娇杏可不想以后被人背地里骂——当初那么好看的房子,非要推倒重盖,结果就建出个这么丑的玩意儿出来。
作者有话说:
这是补昨天的第三更,中午摸鱼写完了,下午干完活儿之后再写今天的。
第79章收购
东北牧场在大-连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着,陶娇杏和谢挺扮演的角色倒了个儿,谢挺开着货车去了大-连,陶娇杏得把乡下的工厂和沈市的工厂都兼顾起来。
其实也忙不到哪里去,仿真区时时刻刻都在监测着,只要有员工浑水摸鱼地偷懒,仿真区第一时间就能监测到。
而且陶娇杏的凶名在外,不管是在哪个厂子里工作的人,都知道谢挺管理厂子时几乎不会辞退员工,而陶娇杏每次猝不及防地去厂子里转悠,都是挥舞着裁员的大刀去的。
不过陶娇杏为了稳定厂子里的生产秩序,还是保持着每隔三四天就去转悠一圈儿的频率,日常的生产工作有各个分厂的厂长、副厂长和主管盯着,不需要她一直操心。
——————
沈市护肤品生产工厂里,陶娇杏翻看着宋红琴拿来的销售数据,仔细研究了‘瓷容’、‘皎月’和‘惜华’的销售数据,都很理想,甚至有些出乎她的意料。
陶娇杏没想到这三个成本较为低廉的产品系列居然这么好卖,都快赶得上‘娇杏’在国内的销售额了。
“红琴,这数据的真实性,你拿给我之前验证过了吧,我都怀疑是不是点错小数点了。”
毕竟是合作多年的老搭档了,被陶娇杏这么一问,宋红琴立马就明白了陶娇杏的疑惑在哪儿,她解释说,“真实性绝对没问题,我亲自核查过很多遍的。”
“说实话,这个销售数据确实出乎意料。我原先想着,‘娇杏’已经把迦楼集团和嘉华集团在城市里的销售额给压了下去,迦楼和嘉华的日子肯定很难过,没想到乡镇市场的潜力这么大。虽然客单价不如‘娇杏’,但销售数量却高出‘娇杏’太多了。”
陶娇杏琢磨明白了。
当下的华夏,还走在城镇化的道路上,距离完全城镇化有着很长的距离需要走。城市市场固然广袤,消费者兜里的钱也多,可论总人口基数,那无穷无尽的乡村远胜过城镇。
“我明白了,乡镇市场绝对不容忽略。另外,同首都的供销总社持续保持联系吧,等回头在大-连那边的工厂建起来后,也可以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供销总社铺到乡村基层去。”
陶娇杏恍惚间记得,供销总社的寿命不长了,前世貌似是在千禧年间没落的,那个年代私营小卖部四起,连锁超市也从城市开到了乡镇,供销社没能及时抓住时代的风口,还沿用着之前的管理策略,不管是物资的时髦程度还是产品的丰富度,都比不上私营小卖部与连锁超市,不得已之下,才渐渐颓出了时代的舞台。
这一世,不知道供销总社还能存活多久。
但陶娇杏知道,时代洪流不可逆。
她心里隐约间盘算起了做连锁超市的打算,不过那需要的资金可不少,而且地域属性太强。
除非一开始就把市场铺陈得足够大,不然最开始的钉子扎在哪儿,往后的圈子就固定在了哪儿,待市场被反应过来的商人们瓜分之后,外来户再想去人家的地盘上抢消费者……寸步难行。
陶娇杏翻了翻‘娇杏’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数据,略微有些下滑,这与梵宝格的销售柜台逼格太高有关,舍得用‘娇杏’的人,不一定舍得买梵宝格,而用梵宝格的人,真不一定能看得上‘娇杏’,这个信息差导致了‘娇杏’的销量减少。
这么一对比,陶娇杏突銥嬅然有点惦记迦楼集团的海外市场营业部了。
她问宋红琴,“迦楼和嘉华最近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动静?”
宋红琴愣了一下,“最近没听说有啥动静,倒是之前我在迦楼的老朋友和我说,迦楼打算做洗衣粉和肥皂这些来着,那会儿咱厂子里生产的‘惜华’不是刚好面向全国市场铺货嘛?我就没关注迦楼的动静,不过看‘惜华’在沪上的销售数据,我觉得迦楼的新生意多数都没能做起来。”
陶娇杏沉思半晌,同宋红琴说到,“你同裴扬联系一下,问一问迦楼有没有出售的打算?国内不打算出售的话,那就问问国外的销售事业部有没有单独出售的打算。”
宋红琴点头,突然灵光一闪,鬼使神差地说,“史工是嘉华集团出来的,当初是嘉华最厉害的配方师,我在迦楼工作的时候,我们私底下都称呼史工是老法师,护肤教皇之类的……他在嘉华的关系挺深的,要不要我拜托史工也帮忙打听打听?迦楼和嘉华都试试,收购了哪个算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