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原本只有黑的,红的,色彩单调的箍包装一下,身价立马翻倍。
第一批做出来的,好看的,给自己和小姑先安排上,总得有人走在潮流的尖端,后续才会有人敢跟上。
黑市放哨的老大爷再次找上了林玉兰。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林玉兰坚持就按现在的零售价批,至于他们自己卖多少钱,她不管。。
一方面是布难弄,手工缝制需要时间,而且这玩意又不怕坏,他们完全可以往远处运,不愁卖不动。
另一方面,这次的原料自己都可以提供,不用受制于人,自然底气就足。
还是一周交一次货,一次3oo个头花,5o个箍,5o个小卡。
口头达成协议后,林玉兰一边让她小姑继续联系纺织厂的人弄布,一边想办法跟送货箍和卡的人打上关系。
这两样东西不要票,但供销社也没太大的存货,所以得跟供货的那边自己谈。
这样下来,一周三个人利润分成,林美娇大概可以分到2o块钱,林玉兰可以拿3o块钱,剩下的45块钱,都是陈桂香的了。
等陈桂香知道这个消息后,当即决定晚上吃饺子,鸡蛋韭菜馅的。
这边林玉兰去菜园子割了一把韭菜,炒鸡蛋调馅,那边陈桂香开始和面。
看着她妈这个兴奋劲儿,林玉兰笑嘻嘻的问:“是不是有钱挣,干活都有劲了?”
“那还用说?之前自己卖吧,也挣钱,但总是心里不踏实,怕卖不出去,怕你被抓到。还是批出去省事。”
林玉兰对她妈说:“等以后政策让个人卖东西了,咱们在镇上,或者县里,买个小门面,就卖些农村的瓜果蔬菜,生活小用品啥的,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你说行不行?”
“那可怪好,坐屋里收钱,那不跟供销社上班的一样了?”
林玉兰摇头晃脑的给她妈洗脑:“比供销社可强多了,供销社上班那是给别人干,自己开个小卖部,那是给自己干,能一样么?”
陈桂香笑她:“天天净想美事儿。”
“人总得有点畅想和期待嘛。妈,你就说,要是真有那么一天,你去不去城里吧?”
“那肯定得去啊,谁不想去城里?城里人多鲜亮,看着就跟村里出去的不一样。”
林玉兰:“那咱就往城里使劲,说不定哪天政策就放开了呢?”
陈桂香一边揉面,一边说:“现在就不孬啦,以前哪敢想一个月能挣四五十啊。嫁给你爹这么多年,也就从去年卖山楂糕开始,见到大钱了。”
“想想以前,累死累活干一年,分到手也不过三四十块钱,怪不得冒着进去的风险,人们也要偷偷买来卖去的,以前就是死心眼啊。”
等林建军和林文辉下工回来,娘俩已经包好饺子,就等着他们回来下锅了。
晚上一家人各个吃了个肚圆。
正当林玉兰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时,时隔半个多月,她又收到了6海峰的来信。
信上说他让人给她捎了点私人东西,28号周末那天早上,让她去镇上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