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云中古都送尸术
湘西有三大古谜,最有名的当属送尸术,也叫赶尸。赶尸匠收学徒,务必要三个条件,一是胆大;二是长相丑陋;三是一辈子不婚娶。
据当地土人讲,“送尸术”今称“赶尸”,在古代则被称为“驱水术”,行内的暗语叫做“一碗水”,因为在真正送尸的过程中,其方术全凭一碗清水,而且必两人同行,才有效用。两人一前一后,一名送尸匠在前打着布幡,以方术引导;另一人平端一碗清水走在最后,不管这一趟送多少死尸,那些死尸都走在队伍中间,由送尸匠前后夹持而行。
两名送尸匠一称“执幡的”,一称“捧水的”。在这一行中,捧水的是最重要的角色,走一段就要在水碗中加一道符咒:“开通天庭,使人长生,三魂七魄,回神返婴,三魂居左,七魄在右,静听神命,也察不祥,行亦无人见,坐亦无人知,急急如律令!”这道符务必要湘西的“辰州符”,换了别家道门的符咒,则完全不起作用。
只要捧水的手中水碗不倾泼破裂,尸体就能不倒。在送尸过程中,死尸与活人无异,但不能言,其行路姿态也仅与活人微异,完全跟着执幡的人行动,执幡的走死人就走,执幡的人停死人也停。这种送尸队,在明代末年湘西地区简直太常见了,湘谚有云:“三人住店,二人吃饭。”就指的是送尸人。
送尸队快到死人故乡的前一天,死者必托梦给家人,其家便立即将棺木敛服整治齐备。尸体一到家,便会立在棺前,捧水的将水一泼,尸体会立即倒入棺中,这时侯就需要赶紧给死者收敛下葬,否则其尸立变,现出腐坏之形,如果已死了一个月了,立刻就会现出正常人死亡一个月后的腐烂程度。
不过这“一碗水”都是早年间的勾当了,到了乾隆之时已逐渐失传,因此知道些名堂的人,也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失传的原因大概就是太过保密,会这门秘术的人越来越少,最摸底的人也只不过仅仅知道这么个大概。
后值清末乱世,不少人为了谋求暴利,把贵州生产的鸦片贩运到湖南,便打起了走尸送水的主意,借着民间对送尸的恐惧,利用其作为掩护,倒腾烟土军火,他们虽然利用送尸做掩护,但还是尽量把死者送归故里,只不过更加故弄玄虚,以便掩人耳目。
第三章云中古都炸果子盗宝
天津有个地方叫“铃铛阁”,地处天津市的红桥区。据历史记载,铃铛阁始建于明代,阁楼顶部的屋脊系挂着百余个铜铃,故名“铃铛阁”,每当风动铜铃,便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叮当声,这声音能传遍四面城。
清朝末年,有个外地来的男子,年纪四十岁上下,终日无所事事,混迹于各个古玩商铺之间,想象着某日若能逮着个不打眼的好物件,低价买了来,高价卖了去,赚些银两,便可衣食无忧一阵子了。但是他在行市中转悠了些时日,也一直没有淘换到个中意的物件。
这日,他走在大街上时,无意间抬头看见了这阁楼上的铃铛,便心发歹念,琢磨着这铃铛阁乃明代始建,那上面的铃铛也必定为前朝之物,应该价格不菲。如能卸下来卖了,换成真金白银,也能逍遥快活些日子了。碍于地处街心闹市,周围眼目众多,没法直接下手,于是此人心生一计,凑了凑手中的现钱,着手准备起来。
转天,这男子拿着面和油,又买了些木架、锅灶、炭火之类的东西,在阁楼下摆了个炸果子卖早点的摊子,北京是叫油条,天津管这叫“炸果子”。他终日在此叫卖,不管有没有主顾,总是要炸一大堆果子,刮风下雨的日子则歇业不出。时间一长,炸果子时所散发出的油烟随气流向上飘浮,阁楼上的铃铛表面便蒙了一层油泥,也不知道用的是什么油,反正暗黄色的油渍足有半指来厚。
自此,铃铛间相互碰撞的声音变得沉闷,少了那股子悦耳动听的脆生劲儿,谁听了谁都别扭,纷纷责怪那炸果子的人,都说这人太不像话了,炸的果子赛过铁条,卖不出去,还把周围熏得都是油烟。当时还没有综合执法,无照经营也没人管理,大伙只能是口头上谴责。
那人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自愿找到铃铛阁附近居民,他以清理油污为名,在众人监督下上了阁楼,使出“狸猫换太子”的手段,把沾满油渍的铃铛拆卸下来逐个擦拭,又将擦好的铃铛重新挂回原位。其实换上的铃铛,全是事先准备好的便宜货,他晚上悄悄将真铃铛擦洗干净,连夜脚底下抹油溜之大吉了。打那开始,换上去的假铃铛就再也没响过,人们方才醒悟过来:“这是憋宝的贼人,把天津卫的宝贝给憋走了。”
铃铛阁的铃铛没了,空剩个楼名,解放后改成铃铛阁中学,据说八九十年代翻修操场的时侯,还从地底下刨出过驮碑的赑屃(bìxì)。
第三章云中古都无锡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