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车是在隋朝时候明的,兴于唐朝。而最早的汲水大型工具是翻车,也叫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时期的明家马钧改进之后才广泛推广,还要几十年以后,是用人工将水提起来,而不像筒车是自动进行的。
太史慈也不知道需要多少竹筒最合理,随便定下24个汲水竹筒,同时设计了24根肋条相呼应。
刚设计完没多久,太史洵武带着人扛着木头竹子浩浩荡荡的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一些看热闹的乡亲,淳于氏也跟了过来。
太史慈选出最粗的木材为轴,裁下一丈长短竖直放在地上,并插入地下两尺,将一些细长木材裁成1丈长短,24根呈放射状均匀的连接在轴上,又在轴的中部再固定24跟不到一丈的木杆为肋,再用竹子在边缘互相连接,便成了两个互相连接的轮状结构,两个轮之间用三尺木条固定,并开口向上,斜着固定一个竹筒,主体便完工了,太史慈又在竹筒旁边向外方向竖着固定一片木片,这样可以增加水流的推力。
指挥大家在河中间立起两个相距四尺余,高度高出水面5尺多的巨大底座。此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闻讯而来的里长命大家点起火把,给太史慈等人照亮,河边这一小片地方亮堂无比。
最后,太史慈在轴的最顶端,做了个小的圆轮,直径六尺,这是为了如果水流度不够筒车转不起来的话,就用人来转动这个圆轮,让筒车动起来。
忙活了半宿,在大家的努力下,这个大家伙终于做了出来,又在肋和肋之间固定一番,太史慈猜测应当足够坚固了,便指挥大家将这最重要的部分举起来安装到底座上去。
“嘿呦!嘿呦!”头一次摆弄这么大的东西,大家都有些不熟练,这也是太史慈没做的太大的原因,一般的筒车都是直径1o米上下,还有2o米的,太史慈考虑到工序时间和难易程度的问题,最后选了5米左右直径这个不大不小的长度。
在一头绑上绳子,一群人一起用力,终于把筒车从地上拽了起来,看着筒车吱嘎吱嘎的呻吟声,太史慈一度担心这玩意会散架,这样大家这么久的辛苦就白费了。
幸好大家的手艺还不错,大家伙听从太史慈的指挥,将筒车确定好里外,一点点的抬到了底座上。
“轰隆!”
筒车砸在底座上,出巨大的响声,摇摇晃晃一会,终于固定下来,随后,在水流的作用下,筒车缓缓的转动起来,由慢到快,一个个竹筒带着水运动到顶部,再顺着角度将水倒掉,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
“神迹啊!”见到面前巨大物件真的动了起来,里长喃喃的说道。
其他村民虽然也在欢呼,可看着太史慈眼中不自觉的露出一丝敬畏,可见这个大家伙给大家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见大家态度有些不对,太史慈连忙喊道“这东西原理其实很简单的,一般人学学就会了,还有,大家别停下,还有活没做完!”
那些帮忙的小伙子这才回过神来,在太史慈的指挥下,将一根根竹子劈成两半并挖掉中间的节间,组合成一个管道,在筒车侧面固定好支柱,将管道固定在上面正好将流下的水接住,再一根根连接起来一直连接到引水渠里。
河水经过筒车顺着管道又重新流进水渠,慢慢向田里流去,相信等到明天天亮,河水将重新把引水渠填满。
“里长伯伯,筒车做完了,效果还可以。”太史慈来到里长面前说道。
“哦,哦,已经好了。”里长这才反应过来,看着太史慈眼中也闪过一丝敬畏,太史慈不懂,只是大而已,不至于这样吧?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眼里很简单浅显的东西,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已经非常新奇了,在很多人看来是太史慈指挥大伙造了个很大的东西,不知用什么方法让河水听从他的吩咐违反常理的流到高处又改道进水渠中,已经十分神奇了,而对中间的原理一概不知。若非都是看着太史慈长大的,而且太史慈做的都是有利于大伙的事,假如太史慈选择装神弄鬼的话,把他绑起来烧了都有可能。
里长看看筒车,转头眼色复杂的问道“好,好啊,这是神迹,太史慈,你的脑袋是怎么长的,居然能造出如此神器?”
太史慈不在意的说道“可能我聪明吧。”
里长紧跟着问道“可是你溺水濒死之前从来没显示出任何过人之处,怎么死过一回就变了呢?”说完,双眼死死的盯着太史慈,而其他人都安静了下来,静静的看着太史慈。
太史慈突然压力山大,脑中浮现出淳于氏之前质疑的样子,而可村民们的样子,估计已经是猜疑很久了,只是现在借着筒车的事情才难。
“阿父!”这时太史洵武突然出声就要说什么,被里长抬手打断。
淳于氏连忙站出来想要解释“里长,这个事情……”
“停!不要说,吾想听太史慈亲口告诉我。”里长继续打断淳于氏,目光炯炯的看着太史慈,生怕看漏一个眼神。
太史慈眉头一皱,反问道“里长伯伯,我说什么?”
里长回答道“为何你苏醒过来后如此聪慧,与往日天上地下。”说完死死的盯着太史慈,其他人也站在一边看着,耳朵全都竖了起来,大气也不敢喘。
淳于氏还想说话,被太史洵武轻轻的拽住。
看了看所有村民和阿母他们,又看了看里长,太史慈没想到里长居然会在这个时候难,虽然自己做了不少好事,可是现在看来,如果这些愚昧的人当自己是妖邪的话,依然有很大概率会被肉体消灭。
“我不明白您的意思。”太史慈皱眉问道“我只是明了几个新农具而已,也是做了好事吧?您这是什么意思?您在担心什么?我不觉得我有什么奇怪的。”
压力来到里长这边,里长对太史慈的态度有些恼怒,说道“如何不奇怪,一个并不出众的孩子突然变得聪慧过人,还不奇怪吗?”
“奇怪吗?”太史慈马上反问道“最多只是开窍了而已,明农具对我来讲也没什么奇怪的,只是格物致知的应用而已,在我看来很简单的道理,不知道您有什么奇怪的?还弄这么大阵仗,我不明白您在担心什么?”说完还做出疑惑的表情。
喜欢汉末群雄太史慈参上!请大家收藏汉末群雄太史慈参上!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