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的功勋武官们则显得饥渴难耐,恨不得现在就立马带兵出征。
他们才从刚才的封赏仪式回过神来,早就眼热不已。
尤其是在看到跟自己同一年进来的同胞都得到了封赏,自然也想分一杯羹。
而新的战争,新的功勋便是晋升的机会!
新来的太史慈、许褚等人亦是期待着对倭国的战争。
群臣的反应,刘辩尽收眼底。
他对朝中群臣持相反意见已经心里有数。
这时。
老臣集团的代表中书令杨彪缓缓出列,拱手道,
“陛下,老臣以为攻打倭国之事还需慎重考虑一番。”
“倭国,弹丸之国尔,其国小而陋,其民矮而鄙,国内皆修鬼邪之术,视文道正途于不顾。”
“依老臣所见,此乃自毁根基之道,无需我们出兵攻打,不出数十年,自会灭亡!”
杨彪此言一出,荡气回肠,在大殿内经久不消,赢得一众老臣和世家集团的赞同。
大殿上的刘辩神情淡然,右手指节很有规律的敲打着扶手。
杨彪见陛下并未出言打断,于是撸了撸袖袍,继续出言道:
“况且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杨彪的意思很明显了,间接提醒天子刘辩用兵很费钱费力,而倭国又太遥远了,且是个弹丸小国,灭了倭国意义不大,收获很少。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陛下何不遣一使者前往倭国,说明来意,若是倭国看清形势,俯称臣,饶恕其死罪,也未尝不可。”
总而言之,杨彪之言不无道理。
此言一出甚至说动了朝堂上大部分的中立者。
“以上便是老臣之赘述,烦请陛下多多考量。”
杨彪拱手一礼,缓缓退回原位。
上,刘辩微微点头,开口问道:“诸位对杨爱卿所言,有何看法?”
“臣,附议!”
“微臣附议。”
以杨彪为的世家集团纷纷出列摇旗呐喊,为杨彪助阵。
群臣附议之际,一道不合时宜的声音适时响起。
“陛下,臣有不同的见解。”
众人抬眼望去,却是方才通报封赏的兵部尚书郭嘉郭奉孝。
“郭爱卿但讲无妨。”
刘辩对其点头示意,开口道。
郭嘉出列,拱手一礼,侃侃而谈道:
“陛下,诸位大臣,在下以为倭国实乃顽疾,一日不除,我大汉幽州沿海便一日不安!”
“正如陛下圣言,倭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若不早日灭之,恐其后世危我华夏大地,届时悔之晚矣!”
“早在昔年汉光武帝建国之时,倭国还未有这个国号,只是个东洋岛国,岛上民众衣不蔽体,卑贱不已。”
“其岛国为寻求大国庇护,免周遭之国侵犯,故而特遣使者至洛阳,愿奉贡朝贺我大汉。”
“光武帝宽宏大量,怜悯其国子民之苦难,故而赐其国名为倭国,其王又求汉皇赐封,光武帝赐号倭奴王,又赐其使臣金印。”
“往后百余年凭着我汉皇所赐金印和名号,方才从周遭如狼如虎的群国之中脱身出来,得到庇护,进而展至今。”
“然其现倭奴王不思如何感恩我大汉,反而狼子野心伙同高句丽国建立联盟,对抗我大汉,杀我汉民,掠我汉土,实乃不可饶恕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