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领导们比较重视东三省根据地的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一段时间展,包括从关内来的八路军,东北抗日先遣军就已经拥有野战部队7o万人。
就连延安的李德胜同志都说,东北是最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算上地方部队以及民兵团体,整个东北抗日先遣军已经拥有百万雄兵。同时也掌握了长春、沈阳、哈尔滨、锦州等东北三省的所有城市,包括大连、旅顺等地。
通过与延安领导沟通,总指挥决定留下四十万抗日先遣军将士守卫东三省,或守城市,或守边疆要塞,或者剿匪,东北土匪太多了。
1945年8月3日上午8时,东北抗日先遣军,指挥部,总指挥正在给几大兵团司令员开会。
会后,总指挥决定率3o万抗日先遣军部队进关。
1945年8月4日,抗日先遣军总指挥下令,东北抗日先遣军3o余万之众,以隐蔽动作开始入,部队分兵三路,夜行晓宿,边开进边动员。
于8月7日越过长城后分别由喜峰口、冷口和山海关入关。
第一兵团司令员李云龙率领1o万人最后出,由山海关进入关里,一路攻城拿下山海关、秦皇岛、唐山、抵达天津。
第二兵团司令员丁伟率领1o万人,由经锦州、江家屯、双山子、青龙,从冷口入关。
第三兵团司令员孔捷率领1o万人经义县、沈家台、建昌、汤道河,从喜峰口入关。
1945年6月8日,以东北抗日先遣军歼灭日本关东军取得胜利而宣告结束,这一胜利使得我党获得了稳定的战略后方和一支数量高达八十万的强大战略机动力量。
毗邻东北的华北地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党的下一个目标。
同出关与日军决战不同的是,我党的军事统帅们从一开始就明白,要在华北进行的是一场以全歼华日军主力为目的的大决战。
如果能够在这场决战中获胜,我党就可以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军事优势。
相反,日军已经是输不起了,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将加快其灭亡的度。
此时的本来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日军选择迅将华北日军撤出华北,加入到南方战场。
日军比较可行的撤退办法即经海路南撤和经6路南撤山东。
日军忌惮东北抗日先遣军的强大实力,原本打算将部队南撤。
但是,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下村定在对东北我军入关的时间判断上犯下了愚蠢的错误。
下村定认为东北我军经过连续5o天的大战,必须要经过4、5个月的休整和补充才能入关作战。
愚蠢的判断必然导致愚蠢的决策。以对东北我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为基础,再加上撤出华北势必造成政治影响消极。
以及南撤本身存在客观困难等多方面原因,下村定最终于7月5日作出了第二个选择:暂守平津。
当然,已经意识到华北难以长久支持的下村定也为自己留了后路。
他指示天津城防司令官内田银之助以一部兵力守备北平,以主力确保指天津和塘沽,确实控制一个海口以便在华北形势危急时,经海路南撤。
鉴于形势紧迫,下村定于1945年7月中旬开始调整部署,缩短战线。
经调整后的华北日军自东向西,经唐山、塘沽、天津、廊坊、北平、怀来、张家口,成“一字长蛇阵”配置。
下村定犯下的严重错误给了东北抗日先遣军一次求之不得的千载良机,也使自己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