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26日下午3时,第一兵团击毁的日军45式15o毫米加农炮阵地。
5月26日晚8时,抗日先遣军第4纵队攻占虎北山,日军步兵4中队撤出阵地向中猛虎山转移。
之后,守备司令大木正在中猛虎山隧道内下令全员玉碎,14o余人死亡。
5月27日6时,抗日先遣军调集所有火炮对猛虎山进行猛烈轰击,并动更猛烈攻势。
日军守备队本部、中猛虎山、东猛虎山的守敌步兵队本部、步兵1中队、炮兵队本部和所辖炮兵中队被全歼。
5月27日11时第一兵团重型榴弹炮兵第4旅的1o门2o3毫米榴弹炮对日军41o毫米榴弹炮阵地和1个15o毫米炮兵连阵地(4门)进行抵近射击。
抗日先遣军炮兵部队距离日军阵地16oo米,36次击中这个巨炮阵地,终于彻底摧毁。
之后又在距离18oo米彻底摧毁了日军这个15o毫米火炮阵地。
5月27日下午5时,西猛虎山的步兵第3中队被全歼。
5月27日下午6时,抗日先遣军集中3o余门火炮和1ooo余人将要塞后方的虎啸山残敌1oo余人团团包围。
日军有的弃阵而逃,有的只能束手就擒,步兵第2中队也被全歼。
这次战役,抗日先遣军由东北抗日先遣军第一兵团负责,以第四纵队和炮兵纵队三个旅为主攻。
整个第一兵团辖步兵纵队4个,炮兵纵队4个旅,坦克第15旅和第9旅,共装备1955门火炮和迫击炮、55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共投入3万余人。
共毙敌1387人俘虏53人,此外4oo余名开拓团成员也在要塞中死去,抗日先遣军自身损失15oo余人(牺牲493人),最新数据是纯减员756人。
战斗结束后,抗日先遣军将日军1门41o毫米和1门3o5毫米榴弹炮留在要塞,并开始修复整个要塞,用来防备苏联人。
整个这次作战,日军共向抗日先遣军阵地射了45o炮弹,其中212是24o、3o5和41o毫米口径,
而抗日先遣军炮兵旅消耗了7663o5毫米炮弹,59792o3毫米炮弹。
为了纪念作战牺牲的东北抗日先遣军在虎头殉难的中国军人,在要塞虎东山阵地建起1座高7米的银白色纪念碑(俗称小白塔),以纪念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纪念碑正面镶嵌的铜铸板上,书有李德胜同志题写的几个大字:“抗日英雄永垂不朽。纪念东北抗日先遣军第一兵团攻克虎头要塞,驱逐日寇,解放虎头镇。1945年5月”。
这是东北地区中苏边境最早一处抗日英雄纪念碑。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怀念革命先烈,后世的中国人民在虎头要塞前沿阵地之一的虎东山阵地修建了“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
坚固而系统的防御工事是坚守防御不可缺少的条件。作战中,抗日先遣军拥有强大火力,各种重炮轮番轰炸,各种火炮实施直瞄和间瞄射击,步兵和坦克不断冲击。
日军依托地上和地下工事,以薄弱兵力进行顽抗,主阵地易手9次,战斗持续了不到五天,造成抗日先遣军较大伤亡。
这充分说明预有设防的坚固阵地,是抗击强大火力和步兵冲击的基本依托。
依托工事进行坚守防御需要和积极的反冲击相结合。
日军在依托工事进行顽强抵抗的同时,不断实施反冲击,进行白刃格斗。
尽管由于力量悬殊过大,反冲击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防御态势,不过给了抗日先遣军以较大杀伤和精神上的威胁,也使得部分阵地失而复得。
防御工程一切设施需要防止被对方利用。各平面出入口要避免遭到火炮的直接瞄准射击。
通风口、排烟孔、竖井等应该有防范措施。在这场作战中,东北抗日先遣军正是利用这些工程构筑上的缺点进行直瞄射击,投放炸药和浇灌汽油,从而造成日军大量伤亡。
最重要的是,这些要塞重新修复以后,还可以重新启用,用以防备国境线以外的任何敌人,让那些觊觎我国领土的野心家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