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下吧。”
朱元璋挥手示意,又想了想,补充道:“去取朕的战刀来,朕要出宫一趟!”
鹿鸣宴结束后,雨花别苑内一片寂静。
黄子澄与齐泰面容沮丧地返回翰林院。
“齐兄,是我连累了你。”
二人皆身兼翰林院编修及国子监博士之职,位列清流,本就俸禄微薄,此次受罚减俸,更令原本不丰裕的家庭陷入更为拮据的境地。
齐泰摆手道:“黄大人不必自责,你我如今虽位卑职低,但总有朝一日,我们必将青云直上。”
言毕,齐泰微微眯眼,远望前方,随之庄重地行礼道:“参见皇孙殿下。”
此时,黄子澄才注意到不远处的朱允炆,其脸上满载关切之情。
朱允炆快步来到两人跟前,急切地说:“两位先生无需多礼,我闻听两位因受父皇责罚,担心二位心存怨念,对父皇、对我皇室有所不满,特意前来探问详情。”
黄子澄与齐泰神色肃然回应:“皇孙殿下关怀之情,臣等感激不尽,皇孙仁德!”
朱允炆点头称许:“无恙便好,无恙便好。”
三人交谈之时,翰林院档案馆内传来几声学士们的议论之声。
“据说,寿州困境中的奇策并非出自皇上之手。”
“哎呀?这般扭转乾坤的智谋,竟然不是皇上所为?那会是何人?何人有此等高超之能耐?”
“实在不知,但不论是谁,无论是寿州百姓还是大明朝廷,都应对其深表感激!”
“正是如此!此等默默奉献的典范,实乃我等学习之榜样!”
黄子澄闻此愕然,原来寿州之围解困之策并非出自皇上?
倘若这份大功能够被众文人误认为是朱允炆的杰作,黄子澄眼中闪烁着光芒,紧盯着朱允炆。
朱允炆则摇头否认:“回禀先生,并非我所为。”
黄子澄微笑捋须:“皇孙殿下无需过于拘谨,此事是否你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以为是你做的即可。”
朱允炆焦急辩解:“黄先生万勿如此,我怎能贪图虚名、急功近利?若被皇爷爷知晓,只怕我将面临难以承受的后果啊!”
齐泰显然已洞悉黄子澄的心思,他笑语道:“殿下放心,我等绝不会愚蠢到直接宣称寿州之危是太孙解救的,只需稍加提示,剩下的就让他们自行揣测即可。”
这些翰林院的学士平日里闲来无事,最喜欢谈论些琐碎之事。
既然目前无人得知寿州之困的真相,既然当事人并不居功,何不借此机会归功于朱允炆身上?
使文人士大夫对朱允炆的印象得以改观,这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
况且,他们当然也不会厚颜无耻地直白说出,只需提供些暗示,让文人们自己去猜想就是了。
朱允炆面露犹豫:“这样做恐怕不妥吧?”
黄子澄朗声道:“殿下尽管宽心,我俩这就过去看看。”
话音刚落,黄子澄与齐泰已然步入档案馆,馆内众人见状纷纷行礼致意。
黄子澄与齐泰同样回礼。
“诸位大人在讨论何事?如此神秘兮兮的。”
黄子澄随手翻开一份档案,看似漫不经心地问道。
几位翰林立时精神振奋,向黄子澄答道:“黄大人您还不知道吗?寿州那令人惊叹的策略,皇上亲口说不是他做的,而是另有高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