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想战死的是荀国公族,士兵大多数能活着没人会想寻死。在那种上级不投降的情况下,士兵受于道德和忠诚约束也只能跟随。
对上了这么一支带着拼死意志的敌军,吕武其实觉得会比之前更加难打。
没什么太复杂的道理,荀军之前看着数量众多,大多数是乌合之众也就不提了,人越多心态肯定也就越杂;现在荀军的数量减少,思想方面却是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
军队一旦思想一致,爆出来的战斗力会有多么惊人,还用得着多说吗?
吕武又说道:“可使归附大汉贵族先行返回封地。归乡之余勿使之互相攻伐。”
那么多降军,好多还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农夫,待在战场上做什么?
吕武给了一个不得互相攻伐的约束,主要是不想看到有贵族趁机搞事,会给汉国后面兼并荀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如果中行吴带着四万大军绝地反击获胜,回到各自封地的那些贵族还会是荀国后续的有生力量,必定会再次踏上战场,并且不会再轻易投降汉国了。
“王上壮志雄心,臣敬服!”
一大群汉臣誓自己不是在拍马屁,是真心诚意的。
从吕武的安排,他们看出了自家君王对这一战有获胜的绝对信心,已经开始在干着手兼并荀国的事业。
那种安排不但能减少战场出现变化的隐患,也是对那些归降的荀国贵族解除武装,进一步达到收拢黎庶人心的作用。
讲一句天大的实话,要是能够就此改变身份,黎庶还是很愿意踏上战场的。只是纯粹上战场拼命而无法用战功改变自己的命运,没人愿意的吧?
荀国黎庶这一次被征召踏上战场,要是能赢倒也算了,后继会有一部分黎庶获得好处,失败不可避免回去继续当农夫等着成为汉人,有鉴于汉国执行的制度,日后总是会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吕武邀请中行吴再次见面的提议被拒绝了。
中行吴给的回复是:三日后,一战决生死。
那么,汉国与荀国的战争就是在三天后将出现结果。
第855章:尘埃落定
汉军与荀军将在三天之后展开最后决战的消息传开,列国的人无不心情复杂。
很多人看待这一战原以为会是旷世大战,事先着实没有想到荀氏持国那么不得人心。
两军抵达交战场地仅仅是过去二十余天,会有十多万荀军投降,又有十多万荀军采取中立态度,仅是剩下三四万荀军还想接着打,不得不令许多人感慨:荀国泄势有如尿崩。
用尿崩这个形容词很贴切,战前各种声势浩大,像是一憋再憋,真正开打却是双腿颤抖着一下子泄了。
好多想要学荀国搞全国动员的列国,他们的代表赶紧翻找好不容易从汉国购买到的纸张,写信回去警告自己的国君:千万不要学荀国,会把自己玩坏的!
时代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一种正确的做法不一定能够适应所有时代。再好的方法在错误的时间使用,极可能没有起到正面的效果,相反把自己折腾死了。
中行吴做的事情就是没有契合时代特性,弄得本来还能挣扎,搞到加了败亡。
其实,在荀国这么干之前已经有两个国家当做反面教材,他们是鼓励黎庶参战的秦国和齐国。
而那么干了之后的秦国和齐国,他们都是败在吕武手下。
这一次再有荀国当例子,不少人困惑子产怎么能玩得那么溜,不像秦国、齐国和荀国一样玩崩了。
如果有人找吕武要答案,吕武还真能够给出合理的答案。
无外乎就是子产虽然画饼,但也在慢慢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等待子产拿不出土地去分配,崩盘会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种事情其实历史上有出现过,哪怕是完成了大一统的始皇帝无法满足秦人的需要,一样会搞得秦人跟王室离心离德,等待威望足够的始皇帝驾崩,到秦二世整出了秦人面对入侵者各种无动于衷的状况出来。虽说秦二世各方面的作,耕战制度瓦解却是最大原因,要不然之前好几代秦王也不是没有各种作过呀。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
又是的一天,汉军一大早出营列阵,荀军那边却是辕门依旧紧闭。
列阵完毕的汉军,大多数人感到了茫然。
今天已经到了约定的开战时间,为什么不见荀军出营列阵呢?
一开始吕武也有相似的困扰,后来得到汇报,说是荀军在营盘里面各种动作,明白了中行吴要依靠营寨来对汉军造成更多伤亡。
说来也是,荀军事先废了那么多大的劲建设营盘,大批贵族投降或持中立态度,汉军都还没有打过攻寨战呢。
中行吴清楚跟汉军野战的劣势,约战之后又想打营盘保卫战,他也派出使者邀请吕武挥军攻打营寨了。
“垂死挣扎,不外如是。”吕武不是生出轻蔑的态度,纯粹是觉得中行吴着实有点想多了,以为汉军会去强攻。
推进中的汉军被叫停。
汉军营寨之中则是有大批的器械在紧急拉出来,它们是车弩、床弩、投石机,本来只是带着等兵临城下才会大肆使用,得知荀军结硬寨也有能用得上的心理准备,没想到还真没白事先忙活。
中行吴上了营中的箭塔,看到推进中的汉军停下,后方有汉军拉出众多器械,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