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怎么看?”
系主任将屏幕中的视频暂停在一个近距离的镜头,能够看见整艘船的不少东西。
他的目光从在座的一众教授身上扫过,一时间,谁也没有贸然吭声。
当年郑和舰队的资料并没有被保存下来,虽然也有相关的记载,但并不是那么详细,很多事情都没有记录。
沉默了好一会,方才有一个带着老花镜的教授开口道:“从视频里面的船只情况看,大致是能对得上的,从长度看应该是一千五百料船。”
郑和舰队的主力船分为两千料和一千五百料两种,根据不同的功能,造型和长度存在巨大的差异,按照文献资料推测,最大的船甚至达到了一百五十米,巨大无比。
除此之外,还有用来装运战马的马船、用来装运粮食的粮船、用来装载人员和货物的坐船,以及用来做战的战船,加在一起足足有二百多艘。
“普通的船只达不到这种体型。”
郑和舰队是朱棣为了宣扬国威专门建造的,不仅是里面的船只不管是技术,还是材料都是当时最好的,放在全球都没有能够相比较的船。
“当时,这种体型的船只的确没有,但这艘船未必是明初的。”
一个体态富态的女教授提出了反对意见,郑和舰队之后的时代正好是航海技术告诉展的事情,到了明朝后期,西方都开启大航海时代了,船只满世界跑。
明朝的船只虽然因为海禁展相对缓慢,还是有一定进步的。
大型的船只不在少数,依然有着和西方顶级舰队掰手腕的实力。
虽然船看上去的确像是明朝的,未必就是郑和舰队的船。
戴着老花镜老教授望向女教授,平心静气道:“你说的的确是有可能的,不过,这艘船的结构和文献对得上,又如何解释?”
郑和宝船属于最早设计出来的远洋船只,因为没有可进行参考的样本,不少设计都和内河船只相似。
后期随着展,里面的设计都被舍弃了。
真要是明末的船只,不可能是视频里面的那种设计。
“而且,这上面有明朝官方的标志不可能是私船。”
明朝有海禁,自从郑和船只之后,官方再也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大型的远洋船只自然也没有建造。
他的话怼的女教授哑口无言。
不过,很快又有一个头有些谢顶的中年教授反驳道:“或许在郑和舰队船只的基础上改良出来的来的。”
大规模的官方海上贸易虽然没有了,但和海上各国的联系没有断绝,还是有派遣使者前往那些海上国家进行交流的,既然是官方的船只,在设计方面继承一些郑和舰队船只的技术,无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我也觉得,可能性不大,文献记录里面并没有说在那片区域出现过船只减少的事情。”
有人出声附和,郑和下西洋大概的情况记录还是有的,不然,后面的人也不知道郑和下西洋的事情。
有好几份文献里面都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大概的事情。
重大的事件应该是会有记录才对。
随着反驳的声音越来越多,有人出面支持带着老花镜的教授:“那些记录都不是参与的人,对于不少事情都没有记录,这不代表一定没事生。”
“说不定是一场小范围的海战,因为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没有专门记录。”
因为科技领先的关系,历朝历代的朝廷对于周边小国都不怎么看得上,尤其是强盛时期,可以说是蔑视一切。
这一点在文献记载里面表现的很明显,对很多周边国家生的事情都记录很少,甚至压根没有进行记载。
郑和舰队可是两万人的级舰队,能够直接消灭不少小国家,一些小摩擦或者小争端,势必会进行上报,即便是上报了,相关的文献为了凸显郑和舰队的无敌形象,不进行记录也是可能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表意见,会议室里面很快变得跟菜市场一样吵闹,你一言我一语,相互都不退让。
相似的一幕出现在大学和考古机构,郑和下西洋这个事情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大,同时,国内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海上活动,比起西方国家早得多。
全球范围又有研究郑和下西洋这件事的机构。
偏偏因为一些原因,最早的资料和那些船都没有被保留一下,导致了许多争议,甚至有一些声音试图郑和下西洋本身。
这艘船的出现不禁有利于对古代船只演变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是郑和下西洋的有力证明,意义非凡。
林尘正在和军方那边进行合作,不少考古界的大人物早就动身前往现场了。
……
海角文物局,局长办公室。
文物局局长梅永平坐在办公椅上,面前是五个研究人员。
这些都是文物局的骨干。
“局长,这次的任务让我去吧!我在这方面的经验最多。”
“局长,我一直有研究郑和舰队的事情,交给我最适合。”
“我觉得这个事情既然大家都想来,应该投票,这样比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