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武并没有随军前往,汉军前往荀国是进行接收,只要荀氏够聪明就不会做无谓挣扎,倒是一些看不清楚局势的贵族可能会抵抗一下下。
总之,于大局来说,汉国兼并荀国已经不可逆转了。
在这种情况下,吕武想要的是前往“虎牢”那边,用自己出现在“虎牢”提醒范国做出抉择。
另一个失国了的韩氏,他们得知中行吴战败,怎么也该做出最后的选择。
韩无忌事先有得到韩起的交代,讲的是一旦汉军得胜,韩氏需要马上跟吕武进行接触。
不知道是吕武在拿捏又或是真的没空,反正抵达“虎牢”之前根本没有接见韩无忌,使得韩无忌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来到“虎牢”之后,吕武收到了范国贵族的热烈欢迎。
这些范国贵族是听说“阳”那边的战事结果,谁都不傻能猜到接下来将生什么事,他们不会立刻改换门庭,要是范鞅想垂死挣扎则是不会奉陪。
总的来说,范国的贵族还是希望在范氏举国投降之后顺理成章变成汉国一员,能不做背主的行为是真心一点都不想做。
说到底,时代是改变了没错,贵族则还是很要脸面的。
“郑军势大,范国沦陷多处城邑?”吕武听了有点诧异,一想却也觉得不是那么令人意外。
子产是一个挺厉害的人。
在原历史上,接近春秋末期的阶段,各个二流或不入流的国家公族面对国家一再衰败毫无办法,仅有子产用变法来使得郑国得以中兴。
在这个历史版本中,子产的确也进行了变法,只是刚取得一些成效就被晋国用绝对的武力打断,乃至于将郑国一度覆灭了。
以目前的情况来说,子产极度需要扩张,只有不断的扩张才能获得更多的土地去实现画下的大饼。
在那种现实需求下,子产不敢也不会去动其它国家,逮着侵占家园的范国玩命怼是一种必然。
比较要命的是范国跟楚国耗了很久,耗到筋疲力尽又在最后大败亏输了一次。
另外,汉国允许范国从“虎牢”以北调动军队,但是有那么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汉国允许范国调动军队,不代表会让数量极多的范军一次性经过“虎牢”南下。
所以了,范鞅一次次调动一个或两个“旅”从“虎牢”南下,每次不会过两个“旅”的总数量,并且时间方面还需要一段间隔,花了一年多才从“虎牢”以北掉了一个“师”又三个“旅”南下。
那些兵力也是范鞅所能调动的极限了,好些范国的贵族看出范氏即将失国,哪里愿意将家族有限的实力去投入到跟郑军的交战之中。
讲一句大实话,哪怕是跟郑军交战,他们也要等汉国兼并掉范国之后,不然立下再多的功劳又有什么用,死了人白死,汉国没理由去认可范国贵族立下的那些军功嘛!
“你可归去,邀韩王往‘郑’为说服范侯,达成四晋归一便有韩氏功劳。”吕武对韩无忌说道。
这等于是白送韩氏一个功劳,也算是吕武还记得曾经跟韩氏的交情了。
韩无忌满脸的感激,说道:“必不负汉王所托。”
吕武又说道:“郑君桥逞凶?若阿起仍有余勇,可往而战之。”
改称呼了呀。
要是韩无忌足够聪明需要能听出改变称呼的用意。
韩无忌这一次的感激更加真心诚意,行礼说道:“代阿起谢汉王美意!”
汉国要先完成对荀国的兼并,也需要一段时间用来消化,起码将原本属于荀国的城邑纳入统治并有产出,还需要能够抽调兵源。
那么在短时间内,汉国不会立刻兼并掉范国,也不会出动大军去跟郑军交战。
在吕武想来,天下诸侯必然会有一次针对汉国的动作,能不能扛住又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扛住,会对将来的世界局势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第857章:果真是好儿子
吕武目前陷入了某种被动。
他需要看清楚列国对汉国兼并荀国将采取什么动作,紧要的还有汉国将范国也进行兼并。
至于失国的韩氏?以为吕武真的是顾念交情才有那些安排吗?或许顾念交情是有,更多的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说白了,当今天下以残酷霸道来统治国家不足取,还是需要有足够的人情味,要不然国家会陷入恐怖气氛不提,别想列国有任何的取信。
汉国看着是足够强了,吕武要是愿意拿出所有的底牌,好像也能完成一统天下的目标,只是一统之后呢?
历史上诸夏完成大一统有两种区别,一个是疆域大一统,另一个则是思想大一统。
始皇帝完成了最大程度的疆域大一统,然而他驾崩之后的没几年,秦帝国轰然倒塌了。
秦帝国的灭亡有许多原因,比如耕战制度的崩坏,再有秦二世领导班子的各种瞎玩,其实最大的原因是人心不稳定。
做到思想大一统是在西汉,历时长达百年之久,也就从刘邦一直到刘彻才最终完成,使得诸夏这边开始有了大家同属一个民族的观念。
汉帝国的国号为什么在之后会变成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里面需要解释的太多,思想大一统留下的遗泽绝对是其一。
吕武固然可以做到疆域大一统,对于思想大一统则是很清楚绝非一代人内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