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quo;那就是十有八-九了。”参政知事姚敏皱眉道。
贺卿凑到张太后耳边提醒了一句,她便开口道,&1dquo;当务之急,不是研究地震的规律,还是要解决了眼下之事。既然知晓五月十五日可能会有地震,便当设法减少损失才是。”
一句话将众人拉回了眼前这件事上。
在推断地震这件事上,众人都算是输给了顾铮,但是涉及到政事,他们却是经验丰富。薛知道很快道,&1dquo;地震一来,必然损毁房屋。最要紧的还是疏散民众,难怪太-祖皇帝托梦之言会是如此。只是,让百姓们全数出城,不太现实。”
&1dquo;依老臣看,祭祀还是应该如期举行。届时文武百官、勋贵皇亲乃至家眷皆可一并前往。”同平章事刘牧川道。
祖先托梦,祭祀自然是应该的。正好可以借机把人都带着,也不用将消息传扬出去,闹得民心沸腾。不过&he11ip;&he11ip;贺卿看了一眼这位刘大人,显然在对方心中,他所提的这些人最紧要,百姓则可以放在后面,因此暂时并不考虑。
姚参政摇头道,&1dquo;祭祀自然要进行,但京城百万民众,才是最重要的。既然上天垂怜给了警训,提前知晓此事,咱们自然要尽力做到最好,减少百姓们的损失。否则,岂不是愧对了这一身紫袍金带?”
&1dquo;那依你说,又当如何?”刘牧川不忿道。
姚敏低头想了想,道,&1dquo;祭祀之地在城南,既如此,便将百姓往城西和城东疏散。这两处地方,都有寺庙道观,届时叫他们寻个由头,做个法会道场,自然有许多信众前去。”
他提了个头,其他人便也纷纷出谋划策,你一言我一语,大部分倒都是值得采纳的意见,也的确可以疏散一小部分人。只是跟京城百姓的数量比起来,还是九牛一毛。
154。第154章高处之景
几番派人安抚薛知道后,太皇太后也正式对此事做出了表态。
她在早朝时当着百官的面夸赞了薛知道一片为国忠心,又拿出他之前请求致仕的折子作为佐证,
表明他本人没有半分恋栈权位之意,所谓的弹劾罪名,
不过是捕风捉影,
毫无道理。
而后太皇太后又语重心长地表示,如今幼主尚在母腹之中,
自己又是深宫女眷,国之大事都仰赖诸位臣工。当此之时,
朝堂上下当勠力同心,
度过这段时期,
而不是互相猜忌。薛相公兢兢业业,朝堂如今离不得他。谁若是在此时生事,
那就是跟她老人家过不去。
这一番强硬表态之后,
她又颁旨,给薛知道赠了许多封赏,着令他赶快养好身体返回朝堂,不得延误。
至于那十几个联名上书弹劾薛知道的大臣,斥责的斥责,
贬官的贬官,罚铜的罚铜。
她替薛知道做足了脸面,
薛知道也于几日后返回朝堂,
重肩负起一国宰执的责任。而他回朝之后的第一道折子,
就是请求太皇太后封赏天下。
这本是帝登基之后要施的恩典,如今改成太皇太后收拢人心的手段,也没有什么问题。
朝堂上本来有许多人正在观望,之前的弹劾也不过是试探,若是太皇太后处置了薛知道,政事堂第一人的位置便会空置,他们自然也有了机会。如今见薛知道已经站到了太皇太后那一边,二者联手足以将任何不同的声音压下去,便也就暂且消停了。
如今薛知道回朝,太皇太后施恩,群臣依例加官进爵,便是有不满也都压下去了,一时间朝堂之上倒是和乐融融,一派安宁。
贺卿依旧保持着每天往坤华宫和养寿宫都跑一趟的频率,开始时还时常给太皇太后参谋,后来却渐渐少说话了。
权力是一味最好的药,能叫人身心舒畅、飘飘欲仙,见识到世间最美的风景。即使对女人而言,也是如此。太皇太后如今已经从最初的惶恐里走出来,渐渐品味到手掌天下权的好处,也开始一点点开自己的政治智慧。
她开始翻阅史书和朝堂上的各种奏折,摸索着整个朝堂的解构,每个官员的特点,逐渐扩大自己对这个庞然大物的掌控。
这个时候,她并不需要任何人的建议。
甚至她对于想要触碰这一份权力的人,是有些忌惮的。贺卿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便再也没有因为朝事而置喙过,只是冷眼看着太皇太后行事,内心里不免生出几分焦灼来。
现在看似一切宁定,不过是因为真正的矛盾并未爆出来。
贺卿没有忘记,这个皇朝之后短短三年的寿命了。即使她改变了历史,没有让自私刻薄的中山王成为君,没有让朝堂陷入那场荒唐可笑的&1dquo;礼仪之争”,但本质上的某些东西,却并没有改变。
和谐安乐之下,危机四伏、步步杀机,只有她一个人能看得到。
这种感觉并不好过,像一把火在她的心里燃烧着,催促着她必须要做点儿什么,却又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只能任由时间一日一日的流逝。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在贺卿给张太后讲了一阵子道家典故之后,她的心情显然好多了,也不像从前每天都焦虑得睡不好觉,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越亲近。
终于,这一日,张太后对她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