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初意将之前自己缝制的口罩拿了出来,“帮我缝制这个东西,越多越好。”
石婶将口罩拿过来看,“这倒不难,可去哪里找布料呢?”
杨初意早已经想好了说辞,“我上次帮三妹准备婚事时还剩一些,我一会拿出来给你们,是很重要的事情,你们多叫些人过来帮忙。”
方新桃一看杨初意的神色,立刻行动起来,“嫂子,我去喊人。”
店里地方毕竟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白天的时候大家都在街道上,到了晚上才会回来挤着睡觉。
壮丁们出去干活,孩童们也被县令单独安置,该读书的便还是由夫子继续教学。
失去亲人的稚童和孤寡老人也分别安排人照管起来,不少妇人也会去帮忙照看。
梁广白回家和母亲妻子说了父亲的决定,说完后便让李氏来向杨初意询问内情。
他觉得昨天杨初意来找父亲的谈话定然不简单,说不定知道一些内幕。
杨初意安抚满头大汗的李氏,“现在不是说这件事的时候,梁老他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的决定,你们不要多想。其他的,晚点我去你们家一趟再聊。”
李氏点点头,让小宁帮自己回家传个话,然后留下来帮忙。
虽然村里人转移的时候都各自带了粮食,但毕竟不多,基本上都吃完了,他们如今是受了方至诚和杨初意的恩惠,所以每个人都主动来帮忙。
人多力量大,做口罩本来就不是一件难事,不一会儿,就赶制出了一批。
杨初意又寻来一般的布,让她们缝几件罩衣,专门给大夫穿,做好后直奔衙门,让周县令将口罩分给在城外的大夫、衙差都戴上。
若还有剩余,便给干活的人也戴上,特别是那些清理淤泥的。
救灾工作必须得疏浚河道,把积藏的淤泥污垢疏通,让江河重新流动,这样才能养育一方人民。
周县令吩咐手下赶紧去派,然后认真问道:“杨娘子,你们可否提供干净的水?”
之前城外居民饮用的水是特意打了井,但深度不太够。
平时再接些雨水,可这两日天空放晴了,没了雨水,井水水位也在下降,所以饮水也遭遇了困难。
杨初意缓了一口气,“城中有不少商户或住户家里都是有打井的,他们,”
周县令摇头,“城中有人在煽动言论,人们一听到瘟疫即将蔓延,东西只有藏,可没有往外拿的道理,即便是一捧土,如今也珍贵得很。”
土当然珍贵,如今大家被困在城里,没有蔬菜的人们都纷纷打起了街边小道的主意,若不是不能上房顶,估计房顶上都全是青菜嫩苗了。
杨初意垂眸思索,“大人,城中那条河的河水可有被污染?”
“并无,但还混浊着,加上人们天天在岸边捞鱼洗东西,这水是没有一刻不翻腾的。”
杨初意道:“民妇曾有幸看过县主随身携带的孤本,上面记录了过滤水源的法子,周大人可以试试。”
周县令一脸狐疑,“是何孤本?怎么这么好的法子却未曾公之于众,造福人民呢?”
杨初意故作难为情道:“其实这法子并不是用于人身上的,而是用于养鱼。”
“养鱼?”
杨初意清了清嗓子,开始胡诌,“是的。民妇曾钻研盆栽生意,觉得结合养鱼更有亮点,所以这才受到了启。”
周县令大感兴趣,“杨娘子不妨说来听听。”
“民妇只知其一,具体操作得问民妇相公。”
周县令不疑有他,正好方至诚就在后头,赶紧找人去了。
关于如何过滤水源,方至诚的确知道方法,这是杨初意提前教的野外生存知识。
“需要准备纱布、干净的沙子或小石头、木炭、青苔。”方至诚想了想,补充道:“还要做一个容器。”
周县令有些着急,“什么样的容器,可有难度?”
“不难,我们村中便有木匠能做。”
“快快去安排。”
方至诚便去找郑叔,等东西做出来后便拿去给周县令试验。
浊水虽然变清,但还不能直接饮用,必须要烧开,但至少可以拿来洗手或清洁。
要防止瘟疫爆,讲卫生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过只有讲卫生可没办法对抗瘟疫。
傍晚,杨初意和方至诚去梁老那询问情况。
梁老累得直喘气,但还是先洗手并且把口罩、罩衣洗干净晾晒起来再过来跟他们说话。
“情况不是很好,原来说是痢疾,现在看来应该是伤寒症,说不定还有别的什么疾病混在其中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