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公屁颠屁颠的跑到乾清宫,拿着四十万两的银票来交差,却见皇帝脸色铁青的在内书房兜着圈子。
听了魏公公的介绍,看到了银票,皇帝的脸色才好看了许多。
“忠贤啊,你办事还是得力的,看来这东林党后面的富商很有实力啊,好了,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以后你就当没生过,谅他们也不敢来找你麻烦。”
“奴才哪有什么本事,还不是皇上您定下的妙计,奴才只知为皇上忠心办事,不知皇上为何事操心,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奴才去办的?”
“唉,朕是为京营的点检烦心啊,兵部的点检结果出来了,京营有将近三成的空额,那七成的人数里面,还有一小半是滥竽充数的,根本上不了战场,这些混蛋,在朕的眼皮底下就敢这么玩忽职守,要是再被他们这样玩下去,大明恐怕离亡国不远了!”
魏忠贤顿时哑了,这种事他可不敢胡乱插手,今时不比往日,现在的他清楚自己的处境,再也不敢奢望权倾天下了,能保住现在的地位就烧高香了。
接连几次早朝,皇帝基本上掌控了朝堂上的节奏,变化之快变化之大连他这个陪着皇帝长大的贴身太监都目瞪口呆。
而且近来收到消息,皇帝对外放到各地的那些镇守太监下手了,虽然没杀人,却一个个的被抄家,多年捞到的财富大多归了这位万岁爷。
帝王心术吗?看来皇上以前一直是在扮猪吃虎,就这份隐忍的心机有几人能及得上?
现在的魏忠贤根本不敢放肆了,心里竟然生出几分伴君如伴虎的感觉。
“好了,忠贤,做好你的本分就行了,如果有事需要你去办,朕会叫你的。”
“是,是,奴才一定听从皇上吩咐,奴才一定本本分分的,替皇上忠心办事!”
魏公公屁颠屁颠的来,战战兢兢的离开,走出乾清宫,方觉压力小了许多,实在是刚才皇帝震怒时的气场太吓人了。
京营的事咱家不能去触霉头,已经折了一个成国公了,看这样子,连英国公也讨不了好。
要是以前,魏公公肯定敢插手,打压一批人,提拔一批自己人,趁机在其中捞一票,还能染指军权,现在嘛,离得越远越好,皇上连锦衣卫和东厂都不让他插手了,插手军队,那是在找死。
所以说,当权力离开你时,你头脑中的清醒理智就回来了。
像这回这样,骗骗那些读书人,轻轻松松赚了十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可是皇上赏给他的辛苦费,拿的心安理得,顺带还戏弄了一把那些高傲的读书人,想想就开心。
至少我老魏对皇上还有用,皇上还能念着我老魏的好,这就好啊。
天启皇帝这回是真生气,京营的腐烂程度出了他的预计,看来大明的腐烂已经到根子里了,京营都是这样,那些地方上的军队恐怕就是个样子货。
怪不得跟建奴屡战屡败,同样面对骑兵,朱元璋和朱棣时代还不是照样打胜仗,难道到了王朝末期,就会衰退到这种程度?难道这是宿命?
不对,不行,朕是来改变历史的!
纵观历史,汉人雄起的时期是比较短暂的;被游牧民族欺负狠了,激了血性,会奋起反抗,赶跑了游牧民族,成立汉人王朝,慢慢的开始腐化,直至变成一滩烂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像就是这么周而复始的循环。
如今凶猛无比的建奴,经过两百年的安乐生活,会变成提着鸟笼子在胡同茶馆里吹牛逼的八旗大爷,是宿命还是轮回?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循环,是儒家文化?是人类追求安逸生活的本性?
汉民族究竟有没有尚武精神?
答案是肯定的,直到后世,小孩子大多喜欢武器类的玩具,这就是刻在基因里的符号。
人们更喜欢强壮的,有力量的,而喜欢林黛玉那样的病美人,则是读书人。
看来读所谓的圣贤书副作用不小,不但会歧视科学,还压制了尚武精神?
天启皇帝陷入了深思。
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个国家的顶层设计者,不但要考虑边疆安危,也要考虑民生温饱;既要强大国家军队,也要引导民众意识形态;既要展国家经济,也要平衡社会各阶层的权利矛盾,使之和谐共存。
普通百姓拥有生活幸福感,方为国泰民安也。
可见做一个好皇帝有多不容易,其工作难度是所有工作岗位中最难最艰巨的,不仅需要勤奋努力,更需要大智慧。
集全国权力于一人,也是集全国责任于一人,这种国家体制其实也不合理不科学,如果皇帝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会害了这个国家,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不就是这样吗?
还是早点过渡到君主立宪制比较好,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省点劲,让一个人去操心,不如让整个内阁一群人去操心。
只是这君主立宪制恐怕又要和儒家的君臣之道相冲突,不改变大明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根本不可能搞君主立宪制。
大明的内阁,在皇帝弱势时会争取更多的行政权力,但他们在根本思想上并没有觉得内阁担负着整个国家的责任,他们的意识中,这个国家还是你皇帝的,这跟君主立宪制的内阁是有本质区别的。
除了张居正在万历初期时,确实像是一个君主立宪制时代的相,但那时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万事都托付给了张居正,并不是国家制度生了改变。
等张居正一死,万历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对张居正进行了清算,代表着皇权高于一切,使后来者再也不敢藐视皇权。
总之,现在的大明,君主立宪制的土壤根本不成熟,想要改变任重道远。
唉,想远了,还是先想想眼下的局面吧,原先设想的京营裁撤方案还是保守了,实际上现在能留下来的精兵只有三分之一,京营只能留用十一二万人,还有十一二万人转业到工部成为生产建设兵团。
京营的正式编制达到四十八万,在朱棣时代是满编在册的,且都是跟蒙古人作战能打胜仗的精兵,而现在只有区区十一二万人,至于他们能不能跟蒙古人、建奴作战,谁也不知道。
前后一对比,明初和明末的国力衰退一目了然。
朕的江山不稳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