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抑制死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种非常少见,但是每次出现,都会引起不小波澜的死亡原因。
抑制死,是指由于身体某些部位受到轻微的、对正常人不足以构成死亡威胁的刺激或外伤,通过反射在短时间内令心跳停止导致的死亡。尸检一般不会现明确死因。
在1894年,两位医学家勃罗亚德尔(Brouarde1)和贝纳姆(Benham),报道了一些在喉部或心前区受到显著轻微的打击后突然死亡的病例。他俩第一次在报道中提出了“抑制死”这个名词。经过一百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法医学实践,这种死亡原因也被大量的实践案例证实。
那么,抑制死的生原理是什么呢?
抑制死,是由于一些支配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后过度兴奋,致使心血管活动突然被抑制而生心搏骤停,从而导致的死亡。比如上述案例中,当颈部两侧受到暴力累及颈动脉窦时,颈动脉窦内血压迅升高,引起压力感受器强烈兴奋,就会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搏骤停,从而产生不幸的结果。
可以刺激迷走神经的,当然不仅仅是“吻颈”。在法医学实践中,我们现,利用钝性外力击打或压迫颈部、心前区、心后区、会阴部,以及某些医疗活动,如胸腹部穿刺,尿道扩张、引流等,都可能导致抑制死。
这也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有人用手掌往他人颈部侧面一砍,他人迅丧失意识而昏厥倒地的理论基础了。
颈动脉窦受击打或压迫,导致昏厥是比较多见的,导致死亡却是比较罕见的。不过,并不是说颈动脉窦受到击打,就一定会导致昏厥。这也是此类电视剧的一个“bug”(漏洞)。如果人没有昏厥怎么办?
有些同学看完这些,就会比较担心了。我们知道了这些地方受到打击有可能会导致抑制死,但是我们总不能时时刻刻都保护着这些地方吧?万一被碰到了咋办?
其实这就是杞人忧天了。我在前文已经说过,这种死亡事件生的概率极小。抑制死的生和人体状态、健康状况、神经敏感性等个体因素相关,即使在同一个体身上,也并不是受了外力就一定会昏厥或者死亡。
比如:在一起学生斗殴案件中,一个男孩被别人一拳击中胸口,立即生心搏骤停而死亡;在一个流产的医疗纠纷案例中,一个女孩去医院进行流产手术,手术还未正式开始,只是牵拉了宫颈口就生了心搏骤停而导致死亡。但绝大多数人被击打胸口、进行流产手术都不会有生命危险,这就证实了抑制死的个体差异性以及极端偶然性的属性。
法医在接到此类案件的时候,先要了解案情、查明死亡之前的过程。在尸检的过程中,要确实排除窒息、损伤、电击、高低温、疾病和中毒等死亡原因。结合调查情况,法医才可以出具抑制死的鉴定结论。
比如之前说的学生斗殴案件中,法医通过尸检现,死者的心前区皮肤有一小块淤血,但是并没有现其他可以致命的损伤。胸口也仅仅是淤血,并没有肋骨骨折、气胸或者胸腔脏器血管破裂的情况。在排除了其他的死因之后,法医了解了案情和死亡过程。死者在胸口被拳击之后,立即倒地,神志丧失,面色苍白,四肢冰冷。那么,在这个案件中,法医就有充分的依据判断死者系心前区遭受钝性暴力,导致抑制死。当然,在这起案件中,因为有殴打行为,即便是极小概率事件,行为人也应该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不过,如果抑制死是由正常的医疗行为导致的,那么这种死亡事件就不应该被称为“医疗事故”。
综上所述,法医对抑制死的判断,其主要手法是“排除法”。换句话说,法医不能根据死亡过程来直接认定抑制死,认定抑制死的前提是排除了其他死因的可能。
最后,在抑制死生的前夕,如果采取的措施得当,是有希望避免悲剧生的。对于以“心搏骤停”为主要征象和致死机制的抑制死,如果在生前夕,立即采取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是有希望把即将生抑制死的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
自救x小剧场
小白:“颈动脉窦受轻微外力就能致死!师父您说的真对,可咱们的脖子也太脆弱了。勒、扼,会导致窒息;受伤,会导致失血。可是,这轻微外力都会弄死人,这也太夸张了。”
聂之轩:“抑制死是一种极小概率事件,倒是不需要什么特别防范,平时注意不让心前区、颈动脉窦位置、会阴部受伤,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防范了。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提一下。”
小白:“什么?”
聂之轩:“我上次看到一则视频,在马拉松赛场上,一名选手身体不适,突然晕倒。周围的热心群众上来就噼里啪啦一顿胸外按压,可是那名选手明明还在动。”
小白:“这个我知道,胸外按压之前,先要确认当事人有没有呼吸、心跳,有没有意识,可不能乱做。那个选手可能本来只是有点晕,最后却给人按得胸痛。”
聂之轩:“是啊,人明明还有心跳,你去反复按压,反而有可能引起当事人的抑制死。那样可就是好心办坏事了。当然,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有人受到轻微外力就倒地,心跳、呼吸停止的情况,那就有可能是抑制死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及时有效进行cpR(心肺复苏术),是有机会抢救回一条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