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感觉和电路板街机有点相似?”伊森小声吐槽。
“本来就是一样的。”伊芙琳很是赞同,说:“只是成本上略有区别。”
由于伊森是斯皮尔伯格带来的,所以不管他们好奇什么,剧组里都有专业人士负责解答。
而在现场看了一会儿后,收获各种答案的伊森便对拍戏这件事情失去了兴趣。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繁杂的幕后工作让拍片的过程看起来没有意思。
就比如说,这个年代的摄影机没有自动对焦,因此需要摄影组的工作人员用尺子测量摄影机和演员之间的最佳距离,然后再用胶布在地上作出记号,拍摄时让演员站在固定位置,这样才能保证拍摄出来的成品不会出现对不上焦的情况;
还比如说,拍摄监视器这种设备目前还没有研出来,因此在电影拍摄时,你只能观看到演员的现场表现,至于实时拍到的画面?这玩意只有摄影师自己看得到,就连导演都得等胶片冲洗出来之后,才能知晓拍摄当日的画面是否是自己想要的画面。而正是因为导演自己都拿不准,所以补拍一词才会诞生。
当前期工作大于实拍时长的无聊现状出现后,伊森对电影制作的好奇便和坠入山谷的人一样,一落千丈,就算此时有老爷爷出手相救,他估计自己也不会重燃好奇之火了。
同样觉得无聊的,还有伊芙琳。
女孩本以为好莱坞片场很好玩呢,结果……
就这?
因为礼貌的缘故,两人并没有立刻离场,而等斯皮尔伯格收工后,忙了一天的他也主动提出,要请远道而来的二人吃一顿饭,地点他都选好了,是他上次和伊森说的,卓别林喜欢的mk餐厅。
虽然观看电影拍摄的感觉不怎么好,但在饭桌上,伊森和伊芙琳倒是听到了一个八卦。
“噢伊森,你问我《第三类接触》这部电影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
“这部电影的灵感其实是有原型的。”
“罗斯威尔事件你知道吗?”
“就是那个生在1947年的外星飞碟坠毁事件。”
“那个故事其实还有后续内容,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我觉得有意思,于是便决定将它拍成电影。”
“后续内容应该是生在十几年前吧,我们阿美利加终于和罗斯威尔事件中的外星文明联系上了,对方驾驶着飞船来到了我们地球,在经过一番沟通之后,我们现了对方很善良。”
“正是因为外星人很友善,于是我们便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当时的大统领直接就签署了一个秘密的交换计划,计划的内容就是派遣一支米军小队,让他们跟着外星人回到他们的家乡,去探听那里的情报,而为了拿到情报,他们还和外星人约定,要在多少年后送他们回来。”
“故事的内容就是这么的简单,故事的结尾我其实也不知道,因为目前没有听说有人类回来,但这并不重要对吧,因为光是这些已知的内容,那就足以让我拍成一部电影了……”
好家伙!
伊森听愣了!
原来《第三类接触》这部电影竟然是罗斯威尔事件的后续?
这也太恶搞了吧!
至于理由?
很简单!
因为伊森听过罗斯威尔这个事件!
又或者说,在他上辈子成长的那个年代里,就连各路报纸都在报道这件事情!
上至《****》,下至《法制晚报》,就没有一家报纸不在讨论它的!
而这个事件的内容也很简单,说的就是1947年,新墨西哥州的罗斯威尔下了一场雷暴雨,一名农场主听到了一声巨响,第二天便在农场周围现了许多金属碎片。这一情形让米军介入调查。
几日后,又有一名罗斯威尔的居民宣称,自己现了一架不明飞行物的残骸,周围还有几个身形矮小的尸体,随后,米国政府强势介入,封锁了现场。
至此,外星人来到地球的声音便甚嚣尘上。
上辈子,伊森只是将这个故事当八卦听。
因为直至2o23年,世界上都没有出现公众认知的外星人。
可现在嘛……
《第三类接触》是罗斯威尔事件的后续?
可以的……
斯皮尔伯格这个大导演是真特码牛哔!
什么小道消息都能拍成电影!
伊森觉得斯皮尔伯格这个灵感来源有些离谱。
而觉得故事挺扯的人还有伊芙琳。
在吃完晚饭,和斯皮尔伯格告别后,前往酒店的路上,坐在副驾驶的女孩就在那儿吐槽电影剧情的无趣,“如果这个故事和罗斯威尔事件有关,那我觉得,它应该拍的更加黑暗一点!”
“因为那样才会有意思!”
“就比如说,外星人来到地球,和人类进行善良接触的前情不便,后面稍微改一改,这些外星人是宇宙中的高等生物,他们来地球是为了观察人类这个低等文明有没有可能威胁到自己,如果有威胁,那就直接打击,如果没有威胁,那就获取基因数据,抑制他们展。”
“所以他们才会在离开时带走一批人类,那是为了对人类进行特殊研究。之后承诺将他们送回来,那是外星人准备在研究清楚人类的dna后派间谍伪装成人类,以此对地球进行秘密入侵。”
“而这个爆料点要放在人类被外星人带走之后,也就是说,这个事实只有上了飞船的人类才能现。电影的最后那就是他们在宇宙飞船上凝望着越来越远的地球,看着它们慢慢变黑。”
“这预示着地球将会在未来深陷危机。”
“怎么样,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就有意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