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一条来自《黄子澄传》,文中说: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

另一条来自《恭闵帝本纪》,文中说: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一矢。

《黄子澄传》条的记载突如其来,让人手足无措。

建文帝处理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手脚麻利,血腥残忍,怎么轮到处理燕王时,却踌躇犹豫起来了?来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让人难以置信。

更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央军与叛军交战,中央军自士兵到将领,都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不敢伤燕王朱棣一根毫毛。

人们也因此将朱棣赢得天下的原因归结于“毋使负杀叔父名”这句话,感叹无限地说:建文帝,真是太仁慈了!

想想看,因为这所谓的“仁慈”,致使兵祸连结,在三年的战乱里,双方战死士卒高达几十万人,“淮以北鞠为茂草”,这是“仁慈”吗?

还有,因为这所谓的“仁慈”,致使江山易主,建文帝自己生死不明、下落成谜,这又是“仁慈”吗?

我总觉得,朱元璋是把就藩诸王当成小孩子哄,说“当皇帝不如当藩王好”;而《明史》是把读者当成小孩子哄,说建文帝因“毋使负杀叔父名”而失天下。

话说回来,“毋使负杀叔父名”这一句“名言”,并非《明史》的胡编乱造,其在明朝官方修订的《明神宗实录》中也出现过,明朝不少人也对此产生过质疑。

崇祯年间的朱国祯曾指出,在白河沟之战中,朱棣被猛将平安追杀得极其狼狈,在走投无路之际,平安的战马马失前蹄,他这才侥幸逃了一命。后来朱棣登基,和平安聊起前事,问:“前日之战,汝马不蹶,其杀我乎?”平安据实回答:“杀之。”

另外,镇守济南城的铁炫假装向朱棣投降,准备在朱棣进城的时候,用千斤铁闸将之砸死。只不过,此计实施时,控制机关的人时机把握不准,仅砸中朱棣的马头而已。

还有,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后,曾效仿唐太宗表彰“照陵六骏”的做法,命画师给自己曾乘坐过的战马画像,有《四骏图》、《八骏图》,画像上有记录:“其一曰龙驹,郑村坝大战,胸膛着一箭,都指挥丑丑拔箭;其二曰赤免,白沟河大战,胸膛着一箭,都指挥亚失帖木拔箭;三曰枣骝,小河大战,胸膛一箭,后两曲池一箭,安顺侯脱火赤拔箭;四曰黄马,灵璧县大战,后曲池着一箭,指挥鸡儿拔箭……”

刀枪、弓箭都是不长眼睛的,朱棣没死在战阵,实赖其命大,而非建文帝的“毋使负杀叔父名”啊。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听到这句话,想必大部分人都知道说的是哪个朝代,没错,就是明朝,这是一个有明君,有昏君的王朝,这是一个有光明有黑暗的王朝,更是一个有骨气的王朝。说到明朝,很多人会想到明太祖朱元璋,会想到明成祖朱棣,也许还会想到那个喜欢炼丹的嘉靖皇帝,还会想到那个在煤山吊死的崇祯皇帝。但却很难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虽然说,朱允炆乃是朱元璋的孙子,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元璋戎马一生,建国后细心培养太子朱标,但太子英年早逝,为了杜绝后世子孙为了皇位互相争斗,朱元璋决定传位给皇孙朱允炆,即遵循传嫡长子的制度。

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朱标一样,温文尔雅,喜欢儒家经典,更是把什么都看得理想化,不切合实际。朱允炆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曾经和这位爷爷说过,现在大明律法过于严苛,他继位后,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重用儒家人士,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老者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这几个人包括建文帝都勇敢、正义、怀着理想,要把大明王朝治理好。

他们参考汉朝时的七王之乱,觉得现在藩王的势力太强了,已经开始威胁国家的统治,所以他们决定要削藩,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建文帝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周王朱橚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承认他是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燕王朱棣,这位从小就混迹军旅的王子,他和朱允炆完全不同,他有经验,有能力,正因为如此,朱棣从建文帝登基就已经不服气,如今朱允炆削藩削到了这位燕王的头上,他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相反,他觉得这是个机会,他准备了粮草、军士,但朱棣没有直接动手,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的几个儿子还在京城做人质。接下来这位未来的明成祖耍了各种把戏,装疯卖傻,又装病,只为了迷惑建文帝,请求朱允炆念在都是亲戚的份上把他的儿子遣返。

善良的朱允炆哪里会怀疑这位叔叔,他把几位堂兄弟送回了燕王那里。无后顾之忧的朱棣,病也好了,精神也恢复了,马上准备起兵,但要找一个合法的理由,毕竟人家朱允炆是合法继承的,朱棣这样打过去名不正言不顺,天下人也不会支持。为此,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要帮助皇帝除掉身边的奸佞。

朱棣抓住朱允炆削藩的小辫子,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自卫,要求皇帝去掉左右的奸诈顾问们,恢复太祖皇帝的法律和制度。除此之外他还声称,他有义务来执行这次惩戒使命,因为他是马皇后所生的最年长的健在儿子,他责无旁,他誓否认他对帝位感兴趣,只是说他是本着《祖训录》中的规定而开始清除朝廷中的小人官员的。

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战争初期,朱棣的实力是远远低于建文帝的,朱棣只有1o万军队,可控制的只有北京,建文帝则拥有三倍于燕王的常备军,并且有全国的经济做支持。

按理说朱允炆是很有机会消灭朱棣的,但朱允炆将书呆子的精神挥到了极致。他不仅毫无识人的眼光,更是下了一道圣旨给将士,大概意思是说:”在战场上遇到燕王,不能杀害,要活捉。“这样一个命令,等于给了朱棣一道免死金牌,更是给将士一个信号,是不是这叔侄二人还有和好的可能?毕竟血浓于水,如果我伤到了燕王,不但功劳没有,反而可能会被这位皇帝杀掉。这样的结果就是,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燕王朱棣单枪匹马的在几万大军前优哉游哉,而朱允炆这边的人则很无奈,只能这样看着朱棣。

朱允炆对朱棣是很好,但朱棣对朱允炆可并不友好,更没有顾念叔侄感情,朱棣在打败朱允炆的军队后进入南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朱允炆因为一道不许伤害燕王的圣旨,赔掉了朱元璋传给自己的天下、自己的忠臣良将、自己的嫔妃婢女、自己的子嗣。朱棣登基后,为了掩盖自己篡位弑君的事实,他把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并表明自己是继承洪武帝,而不是继承建文帝,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战争是残酷的,在战争面前,朱允炆太过稚嫩,我想经过这次教训,他应该成熟了,但是他已经没有机会可以展露在世人面前了。建文帝无疑是善良的,如果他当皇帝,明朝的法律自然也会更宽容一些,百姓也许会更幸福一点。但建文帝重视文官,忽视武将的态度,迟早会如同宋朝一样,只能割地赔款来维持和平。朱棣则不同于建文帝,他杀伐果断,类于朱元璋,虽然有时候残忍,但是他眼光深远,一切从实际出,对于整个明朝的稳定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但是不得伤害朱棣的这命令,也的的确确让将士们在讨伐朱棣的时候不得不束手束脚,甚至是好几次让朱棣从容不迫的洒脱离去……

书友推荐:缠金枝(古言1v1,先婚后爱)还珠之含玉绝世强龙于青我同行非要让我金盆洗手玻璃灯山村小神医1979黄金时代不灭神主封神:开局一个凤凰分身被嫡姐换亲之后直男宿主被反派强制爱了每晚都进男神们的春梦山村傻子神医重生知青:我的火红年代婚色糙汉,诱我深入青云之驭娇红人沿河路夜泳
书友收藏:天才少年,开局便是救世主全民转职:修仙者废?看我一剑开仙门!魔门败类褚府小寡妇(产乳,兄弟np)挥洒校园梦里花(强制、NP)青云红颜香香落九重苏媚赵春城青云官道NBA:开局交易麦迪,震惊联盟城里的香艳玄幻:老婆女帝,萌娃大闹九州超品神婿孕期掉眼泪,佛子轻哄娇妻放肆宠婚色糙汉,全民神祇:我献祭亿万生灵成神叶凡唐若雪古龙世界里的吃瓜剑客让你契约鬼,你契约钟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