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总长,此次我齐国率师征伐波斯,可有成算?”
总参谋部的军事部署会议结束后,皇帝侍从武官、明威将军(准将)滕锡光紧走两步,来到6军总长、骠骑将军彭辉明身侧,一边走着,一边轻声询问道。
“我齐国两万余大军,皆训练有素,且粮械充足,面对那些野蛮愚昧且又武器落后的阿富汗部落武装,当能一鼓将其聚歼于波斯境内。”彭辉明信心十足地说道。
“如此甚好!”滕锡光点点头,说道:“陛下希望此次远征,除了帮助萨法维王朝恢复国内统治秩序外,还要打出我齐国声威,展现我齐国强大的战力,以此震慑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为我外交斡旋劝退两国撤出波斯境内领土,张以声势。”
“请滕将军回报陛下,我6军上下定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所期望。”
“彭总长有此信心,陛下定然亦为之欣慰。”滕锡光笑着说道:“对了,陛下有一个私人之请,请彭总长着人寻一位印度驻屯军中一位仁勇校尉(中尉),名叫李延良,将其调回本土,至长安陛见。”
彭辉明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应道:“我会立即着令印度驻屯军从办理此事,以最快度将这名仁勇校尉召回长安。”
李延良?
难道是某个匿名的皇室子弟?
“此战过后,6军的实力又要膨胀几分了。”海军部总参谋长、镇国将军(中将)顾继洪一边听着台上正在宣读的军事部署计划,一边朝海军部副总长、骠骑将军郑德朋小声地嘀咕道:“三个架子团满编,加上战后驻军波斯,这差不多就增加了八千余兵额,将整个6军规模足足扩充了五分之一。”
“何止于此!”郑德朋暼了一眼就坐于斜对面的6军总长、骠骑将军彭辉明,低声说道:“他们6军正在多方游说,希望能仿我海军模式,在南洋各藩属国建立联合6军司令部,想要将人家手里的6军纳入统一指挥系统之内,以期扩大他们的6军影响力。”
“哦?”顾继洪扫了一眼对面的6军将领,脸上带着揶揄的神情,“6军终究是不甘屈居我们海军之下呀!……但凡遇到某个海外热点问题,便使出浑身解数,极力扩大他们的影响力。”
齐国自建国八十多年来,除了刚刚入主汉洲时遭到西属菲律宾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三次入侵外,随着齐国海军实力的快增长,并进而掌控了南洋制海权,本土便再无任何外患的威胁。
到了后期,经略南洋、夺取吕宋、谋占安南,所面对的一个个敌人,实力也都相对较弱,而且齐国也是采取多方分化、逐步蚕食的手段,很少实行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这就使得齐国6军规模扩充度一直都比较慢。
当然,这也跟齐国早期人口资源不丰的因素有关,不能像大6秦国那样,动辄出动数万乃至十数万庞大的军队。另外,在数十年前,为了快积聚人口,齐国每年都要拿出大笔资金进行移民活动,使得政府只能将有限的财政收入投入到最为关键的海军建设上来。因而,齐国便一直奉行着“大海军,小6军”的建军模式,在各种资源方面,优先向海军倾斜,从而强化海军实力,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
待逐步控制了南洋、安南以及部分印度地区后,齐国又大量抽取地方土著建立仆从部队,将其作为齐国继续对外扩张殖民的炮灰,驱使他们征战四方,以夷攻夷,从而减少宝贵的6军消耗。
在生对外战事时,齐国往往会以少量的精锐6军为核心,辅以大量的土著仆从部队为主力,凭借凶猛的火力,出对手武器代差,就能轻松击溃当面之敌。若是战事规模扩大,齐国则会大量征调藩属国军队随同出征。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齐国6军规模的扩张度显得异常缓慢,从两万人增加到四万余人,足足用了三十多年。
要知道,在这个时期,不论是大6上的秦国,还是欧洲各国,所拥有的军队规模无不以人数庞大而著称。三十多年前,法国为了争霸欧洲,常年保持着2o、3o多万的常备军,在9年战争时期法国6军总兵力甚至达到了44万人,达到了同时期欧洲军队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沙俄在彼得大帝时期进行了军改,于171o年组建了42个步兵团、6万余的新式6军。随后几年,又把这支部队扩充到十几万规模。当时,彼得大帝的建军思路是,按照每1oo人抽掉一人终身服役的标准进行扩军。在1722年沙俄的人口总共是16oo多万,也就刚好能够给他凑出1o余万6军和数万海军。这个比例在工业化以前是非常高的,和罗马帝国的最高标准相当--嗯,不愧自诩为第三罗马。
而表现出更加穷兵赎武的欧洲国家当属普鲁士,1713年腓特烈·威廉一世继位后,把王室开支削掉四分之三,节省下来的钱全部都用来建设军队。普鲁士全年国库收入才7oo万银元,砸在军队上就6oo万。结果就是,普鲁士的6军规模从他接手时的不到4万人,到172o年时就增加了一倍多,达到8万人。而这个时期,整个普鲁士所控制的人口仅22o万,军民占比高达3。8%!
当然,对于齐国6军而言,尽管无不极度渴望扩充规模,增加6军的影响力,倒也不至于像普鲁士那般疯狂,不顾国力的限制,建立一支数量庞大的6军。
但是,齐国立国八十多年来,从据有汉洲本土,到控制南洋诸岛,进而又殖民印度、非洲、美洲等地,这般广袤的领土,仅有区区四万余6军兵力,是不是数量也忒少了点。
固然,各个海外领地可以征召了大量仆从兵,还有人数众多的地方轮值乡兵,表面上看,确实能维护这些领地的基本安全和帝国的商业利益。但不要忘了,有句俗语叫做“鞭长莫及”。一旦某个偏远的海外领地在一些野心家的撺掇下谋求自立,脱离帝国的统治,那么6军无法做到及时平叛,必然会造成不可测的帝国危机。
所以,6军心中的小算盘便是在未来十年到十五年里,将6军人数增加到十万的规模。如此,方能在有效维护帝国的领土完整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帝国的殖民扩张事业。
“彭总长,此次我齐国率师征伐波斯,可有成算?”
总参谋部的军事部署会议结束后,皇帝侍从武官、明威将军(准将)滕锡光紧走两步,来到6军总长、骠骑将军彭辉明身侧,一边走着,一边轻声询问道。
“我齐国两万余大军,皆训练有素,且粮械充足,面对那些野蛮愚昧且又武器落后的阿富汗部落武装,当能一鼓将其聚歼于波斯境内。”彭辉明信心十足地说道。
“如此甚好!”滕锡光点点头,说道:“陛下希望此次远征,除了帮助萨法维王朝恢复国内统治秩序外,还要打出我齐国声威,展现我齐国强大的战力,以此震慑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为我外交斡旋劝退两国撤出波斯境内领土,张以声势。”
“请滕将军回报陛下,我6军上下定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所期望。”
“彭总长有此信心,陛下定然亦为之欣慰。”滕锡光笑着说道:“对了,陛下有一个私人之请,请彭总长着人寻一位印度驻屯军中一位仁勇校尉(中尉),名叫李延良,将其调回本土,至长安陛见。”
彭辉明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应道:“我会立即着令印度驻屯军从办理此事,以最快度将这名仁勇校尉召回长安。”
李延良?
难道是某个匿名的皇室子弟?
“此战过后,6军的实力又要膨胀几分了。”海军部总参谋长、镇国将军(中将)顾继洪一边听着台上正在宣读的军事部署计划,一边朝海军部副总长、骠骑将军郑德朋小声地嘀咕道:“三个架子团满编,加上战后驻军波斯,这差不多就增加了八千余兵额,将整个6军规模足足扩充了五分之一。”
“何止于此!”郑德朋暼了一眼就坐于斜对面的6军总长、骠骑将军彭辉明,低声说道:“他们6军正在多方游说,希望能仿我海军模式,在南洋各藩属国建立联合6军司令部,想要将人家手里的6军纳入统一指挥系统之内,以期扩大他们的6军影响力。”
“哦?”顾继洪扫了一眼对面的6军将领,脸上带着揶揄的神情,“6军终究是不甘屈居我们海军之下呀!……但凡遇到某个海外热点问题,便使出浑身解数,极力扩大他们的影响力。”
齐国自建国八十多年来,除了刚刚入主汉洲时遭到西属菲律宾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三次入侵外,随着齐国海军实力的快增长,并进而掌控了南洋制海权,本土便再无任何外患的威胁。
到了后期,经略南洋、夺取吕宋、谋占安南,所面对的一个个敌人,实力也都相对较弱,而且齐国也是采取多方分化、逐步蚕食的手段,很少实行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这就使得齐国6军规模扩充度一直都比较慢。
当然,这也跟齐国早期人口资源不丰的因素有关,不能像大6秦国那样,动辄出动数万乃至十数万庞大的军队。另外,在数十年前,为了快积聚人口,齐国每年都要拿出大笔资金进行移民活动,使得政府只能将有限的财政收入投入到最为关键的海军建设上来。因而,齐国便一直奉行着“大海军,小6军”的建军模式,在各种资源方面,优先向海军倾斜,从而强化海军实力,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
待逐步控制了南洋、安南以及部分印度地区后,齐国又大量抽取地方土著建立仆从部队,将其作为齐国继续对外扩张殖民的炮灰,驱使他们征战四方,以夷攻夷,从而减少宝贵的6军消耗。
在生对外战事时,齐国往往会以少量的精锐6军为核心,辅以大量的土著仆从部队为主力,凭借凶猛的火力,出对手武器代差,就能轻松击溃当面之敌。若是战事规模扩大,齐国则会大量征调藩属国军队随同出征。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齐国6军规模的扩张度显得异常缓慢,从两万人增加到四万余人,足足用了三十多年。
要知道,在这个时期,不论是大6上的秦国,还是欧洲各国,所拥有的军队规模无不以人数庞大而著称。三十多年前,法国为了争霸欧洲,常年保持着2o、3o多万的常备军,在9年战争时期法国6军总兵力甚至达到了44万人,达到了同时期欧洲军队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沙俄在彼得大帝时期进行了军改,于171o年组建了42个步兵团、6万余的新式6军。随后几年,又把这支部队扩充到十几万规模。当时,彼得大帝的建军思路是,按照每1oo人抽掉一人终身服役的标准进行扩军。在1722年沙俄的人口总共是16oo多万,也就刚好能够给他凑出1o余万6军和数万海军。这个比例在工业化以前是非常高的,和罗马帝国的最高标准相当--嗯,不愧自诩为第三罗马。
而表现出更加穷兵赎武的欧洲国家当属普鲁士,1713年腓特烈·威廉一世继位后,把王室开支削掉四分之三,节省下来的钱全部都用来建设军队。普鲁士全年国库收入才7oo万银元,砸在军队上就6oo万。结果就是,普鲁士的6军规模从他接手时的不到4万人,到172o年时就增加了一倍多,达到8万人。而这个时期,整个普鲁士所控制的人口仅22o万,军民占比高达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