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4藤牌真能防鸟铳
“缅军拿的那个藤牌,能防鸟铳吗?”
李成梁冷不丁的问道。
藤牌,在这个时代的大明来说,算是一种比较冷门的兵器,主要是这东西的使用多是在南方边境附近,内地和北方军队中几乎是见不到的。
李成梁能一口叫出这个东西的名字,主要还是对于得益于《三国演义》的传播。
实际上在史料中,无论是《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记载。
所以就如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画戟这些武器三国时期根本都没有出现一样,藤甲兵这个在《三国演义》里非常著名的兵种在三国时期也根本没有出现,自然也就不存在藤甲兵。
真正出现藤甲记载的是明代,而且并不是少数民族的特产,茅元仪的《武备志器械四》中记载:“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内水浸半月,取出晒三日,复入槽添水。如此浸满一周岁,晒干,照式编穿,共二十副。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轻坚,能隔矢刃。利于水火。又以此藤作笠,临敌作盔,阴则备雨。”
而《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其实是罗贯中以明军中装备的藤甲为原型创作的南蛮藤甲兵的艺术形象。
而在《武备志》的这个记载中不但没有提到藤甲怕火,反而特意强调“利于水火”,也就是说藤甲其实并不怎么怕火。
实际上戚继光在福建抗倭的时候,军中就有藤牌手这么一个军职,由此其实也可以对藤牌的出处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国内最早出产于福建。
至于福建人自创还是由海外传入,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就当下,李成梁见到缅军大量装备藤牌,于是就有了一个猜测,福建藤牌或许正是从西洋来的商船上带过来,国内工匠制作出来的。
李成梁当初带的辽东军当然是没有这东西的,不过毕竟是和戚继光一起打过王杲,所以在戚继光军中见到过藤牌,这并不稀奇。
只不过因为藤牌的制作材料,李成梁其实很轻视这种武器。
辽东军装备的盾牌,是木质盾牌,前后有一层铁皮提高防御性,在李成梁眼中无论如何也会比这种粗制滥造的东西强不是。
可惜,今天在城头上,他看到缅军的滕牌后,才第一次对这东西产生了兴趣。
藤牌是采集山上老粗藤制作的,一般编制成圆盘状,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圆径约三尺,重不过九斤,牌内用藤条编成上下两环以容手臂执持。
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加上藤本身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不易兵器砍射破入。
想到是藤条编制,没等梁定南答话,李成梁又继续问道:“这东西是不是怕火?用火箭,命弓弩手精准射击藤牌,能不能把它点着?”
现对方手中武器的恐怖,李成梁自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该怎么破解,而不是一味蛮干,那手下士兵的性命开玩笑,当儿戏。
“大帅,这藤牌和话本里说的不一样,可不是那么容易点火的。”
梁定南常年驻扎在云南,自然知道藤甲,实际上他军中也有少量藤甲使用,所以急忙向李成梁解释道。
“哦,不是说采集了藤条要浸泡在桐油里,应该是比较好点燃的才是。”
李成梁不解道。
只能说这个时候编撰《武备志》的茅元仪还没有出生,也没有人系统记载藤牌,所以李成梁没人详细介绍是绝对想不到藤牌不怕火攻。
当然,这也说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多是应该从民间听说过藤牌这东西,所以演义出来的一种兵器。
不过呢,李成梁是看过《三国》的,对藤牌就有了初步的印象,以为可以用火烧藤牌的办法对敌。
“大帅,藤牌那东西,可不容易点燃。
不瞒大帅,我军中也有士卒使用藤牌,当初读了《三国》,我也找人用藤牌烧火试过。”
梁定南开口说道。
“结果如何?”
李成梁来了兴趣,当即追问道。
“木头燃起来了,这藤牌都没燃烧,还是烧了好一会儿才被点燃的。
当然,一旦把藤牌点燃,那东西烧起了火确实大,还不容易扑灭。”
梁定南答道。
李如松也读《三国》,甚至这个时代凡是认字儿的人,就没有不看话本的。
什么《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那都是必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