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李靖,六年前病逝,终年七十九岁,这位大器晚成的军神,倒还算是寿数大的。
宰相侯莫陈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温彦博、马周等柱石,也都先后陨落。
好在帝国早就建立有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宰辅的培养制度,如今朝中有长孙无忌、岑文本、褚遂良、于志宁、张行成、刘洎等宰辅执政,军队也还有徐世绩、苏定方、程咬金、尉迟恭、薛万彻、裴行俨等名将在位。
不过随着秦琼、单雄信、李靖等一个个名将,房玄龄、魏征等一个个名相的先后离去,也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昨日,白日出现太白星。”皇帝说道。
曹化淳面色微变。
“只是恰巧而已。”他劝道。
罗成笑了笑,“朕当年受禅御极之前,太白见秦分,时人纷纷称我这个秦王当有天下。后来我受禅御极,天下百姓也都以为这是顺应天道。”
曹化淳不敢接话。
实在是这话题太过严重。
太白星主肃杀、攻伐和变革,有句自汉代就传下来的老话,叫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王。
大白天的太白星出现,往往意味着动乱,甚至是天下易主,王位更人。
上一次太白经天,是在三十八年前,太白现,然后秦天下。
如今再次出现太白经天,皇帝提起,曹化淳哪敢接话。
“朕老了,太子成熟了。”皇帝道。
皇帝马上就六十岁了,而太子今年也快四十了,当了足足三十八年的太子。这三十八年,皇帝没有猜忌过太子,也没有想过易储,太子的储君之位一直很安稳,可毕竟一当就是三十八年,虽然太子没有表现过什么不耐烦,但也确实早就做好了接位继承的准备了。
皇帝已经在数个重要的场合里,公然提起过要退位给太子的意思,只不过这话太过惊人,没有几个敢接话,或者说没有几个敢当真。毕竟皇帝才六十不到,虽说撑起了龙拐,但看着还是很健康的。
就算现在朝廷政务主要交给太子代摄,由宰辅们辅佐执政,但上上下下大家都认为,这个帝国离不开皇帝,有皇帝在,哪怕皇帝什么都不管都不过问,大家也觉得有人掌舵,十分安心。
“朕昨日接到奏报,李世民死了。”
曹化淳只静静的听着,也没接话,李世民是信度左都督,在信度二十年了,从最初的一个小商站,到一点点的殖民扩张,最终灭掉了信度国,一路从信度河口溯流而上,一直打通到了与大夏道的山口通道,使的信度道与大秦西域的大夏、河中、海中、安西等连成一片。
可以说功绩是很大的。
这位李贵妃的兄弟,说来为朝廷先后打下了林邑和信度两国,还曾率军打了三次也门争夺战,为朝廷灭掉了也门希木叶尔王国,击败了阿克苏姆和大食的联合进攻,打断了阿拉伯三大哈里的东扩野心,并极大打击了意图控制红海海路的红海南岸的阿克苏姆国,把那个自称万王之王的嚣张国王打的被迫迁都内6,甚至连重要的海港阿杜利斯也落入秦军之手。
正是有李世民这个骠悍的主帅镇守在信度,有他的威慑,才让大食人的鹰旗在大秦的红色龙旗之前退避三舍。
第1521章传位
他终究是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殖民信度二十年,那位信度的无冕之王,那位威镇波斯湾、天竺海和红海的男人,那位让战无不胜的大食鹰旗也不得不退避三舍的男人,才刚过知命之年,就突然走了。
“朕欠他一个王爵,欠他一个宰相之位。”
相比起他来,长孙贤妃的兄弟长孙无忌当宰相比他轻松的多,但才能确实不如他。
“异姓不得封王,非罗而王,诸侯共讨之,这可是大秦国策,圣人亲自定下的。”曹化淳道。
自皇帝二十年前改革军制,变三衙为军区,化府兵为受封骑士,以讲武堂和三十六镇军区作为养将寄禄、军官升资序列后,大秦已经从前期的全面扩张,四面出击到全力转向内部安稳消化。
当年三皇盟约,定下永久的停战友好协议,大秦与波斯和罗马这两大西方帝国划定了边界后,此后便再没有大规模的对外用兵。
开元十八年,灭东瀛后,此后朝廷用兵最多的也就是在中南半岛,但再没有十万以上规模的征讨,基本上是由西南边道小规模的开拓用兵,主要是封侯和骑士们,还有许多边疆守捉城的雇佣军、长征健儿、志愿子弟等为主。
这其实已经是殖民模式了。
二十年来,中南半岛上的骠国、真腊、扶南等大国,基本上被一点点的蚕食击破,虽然还有不少零星的反抗,可是大秦在那边建立了无数的殖民据点,尤其是沿海一带,依靠海上贸易,遍地的商港码头。
土人也只能退入那些丛林里反抗。
殖民的热潮掀起,连昆仑海等海中群岛,如今都有许许多多的大秦殖民地。
在天竺大6,一东一西,秦人也用了二十年时间,打开了两条大通道,建立了两个殖民地,一是李世民的信度道,一个则是自吐蕃沿雅鲁藏布江南下打通的那条入海通道。
天竺北方称雄的戒日帝国国王,联合了天竺南面高原上的王国,与秦军打了二十年,可秦军依借海上优势,以及牢固的殖民地堡垒要塞,硬生生的站稳了脚,并最终巩固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