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收,可容易得罪人。
这收下,又是后宅里要闹起美人风波。
“是有人想走十二郎的门路。只十二郎的胆子小,倒不敢收下的。只事情不是这般讲的,那有一就有二,你啊,还得多注意。”张福生叮嘱小赵氏。
对于那些送美人的,张福生是瞧不顺眼的。
张福生可是知道的,她儿子陈十二郎现在投靠的是朱家军。这一支军队的主人未来会统一这一个中原的朝廷。
这要坐天下的皇帝,那么,对于一些吏治方面的问题,那肯定是新朝新气象。张福生可不想自己的儿子吃亏。
哪怕在儿子去县城时,张福生再三的叮嘱。
到底不若有儿媳去亲自盯着。
有人盯着,那更不容易有人钻空子。
小赵氏对于在陈家堡里生活,那不那么的向往。被人吹捧,也不再多飘飘然。她可不想她与夫君之间,再添什么小娘。
那些小娘啊,那些妾啊,都是让小赵氏想一想就想撕的角色。
于是,小赵氏也是起心,那是捧着张福生这一个婆母。小赵氏可是盼着婆母将来不至于站她的对立面。那是使劲儿想给夫君塞小妾。
家中收拾一翻。
等着陈十二郎差人来陈家堡护送着一行家眷去淮英县城。要去县城安居,张福生是乐意的。
对于陈家堡这一个住了二十来年的地方。张福生并没有多少钱留恋。这里除了养育一双儿女时,那给了她快乐与欢喜。
更多的只是一些不那么美妙的回忆。
陈氏一族的人,那都是巴结的利害。
这是因为陈十二郎的做官。
张福生的娘家人,小赵氏的娘家人也是乐得来巴结。等着张福生一行家眷在淮英县城安顿下来后。两家的亲戚就来了。
对于娘家人。
张福生曾经恨过、怨过。可最后,也是叹息一声。然后,按着一般的亲戚走动。要说多恨她亲爹娘都过逝。她能怨谁、恨谁
这世道就是如此。爹娘养不起那般生下来的儿女。这就是一个不太平的世道。
世道就是一个吃人的世道,那能怎么办
至于现在娘家人,都是张福生的弟弟、弟媳,以及侄儿们。至于侄女张福生是知道的,哪怕有她的一些接济,这娘家人还是老得型,那一个破破烂烂的山巅小村子,还是有溺婴的习俗。
因为穷,更是因为这些人重男轻女。
这世道如此。
张福生的接济,那不过是让她的爹娘凑足钱财,以给她的弟弟们娶妻。至于她的弟弟们,瞧着从她的手上讨一些银钱,那赞起来自然又是想给侄子娶媳妇。
至于那些更穷的人家,那些讨不起媳妇人家。只会怨着家中太穷。怨着那些有女子的人家要什么聘礼。他们不会想到,这一个乱的时代里,按说男子要打仗,要服徭役,要服兵役,那死的很多很多的男丁。为何还是女子人少
因为太多的女婴,她们是没机会长大的。男多女少,这是人为的淘汰。
那徭役、那兵役,那么,同样是为人的淘汰。
“娘,可要留舅舅们在家用饭再走”小赵氏跟张福生寻问了话。
张福生摇摇头。
“他们赶着回家,留下来用饭就是赶不回家中。”张福生不想留弟弟、弟媳们一起用饭。她与弟弟、弟媳们更没什么好谈话的。
因为,瞧着弟弟、弟弟媳们,她就会想到爹娘的偏心眼儿。她承认,她就是小心眼儿。直到现在心绪难平。可为着世俗人情她又不能拒绝这些亲戚的登门。那么,冷淡些就冷淡些。
“备一些礼给你舅舅与舅母。他们得了礼物就会满意的。一顿饭留不留的,他们不在意。”张福生了解自己的娘家人。
正因为太了解。在爹娘过逝后,她都不再回娘家。
哪怕娘家再三托人传话,她是不再回娘家。因为爹娘过逝,已经没长辈压她的头上。至于弟弟、弟媳们来打秋风
她就是三瓜两枣的给一点。饿不起人,想富裕人也不存在的。总之,就是一点子面子情维护着。张福生很清楚,陈家不落魄,陈家一直这般的有能耐,张家那边的兄弟也罢,那些弟媳们也罢,哪怕是侄儿们将来长大了。
那在她这一个张家的出嫁女面前,只有讨好的。哪怕说坏话,都不敢让她知道的。
既然对方就是讨着她的一点好过活。
张福生自然就是怎么让自己高兴,那便是怎么来行事。
“成,我全听娘的。”小赵氏自然没异议。
对于婆母的这些娘家人,小赵氏也不怎么瞧得上眼。可到底是夫君的亲舅舅、舅母。这面子情婆母就是给一点。小赵氏自然依着婆母的意思。
小赵氏会得意,也是有得意的资本。
好歹她嫁进陈家的这些年里,她是给陈家生了两个儿子。这是她在婆家的底气。至于娘家的靠山
小赵氏还要叫陈大太太一声姑母。这自然一直在陈氏一族里也是有一点子威风可以享受。那是借着陈大太太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