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这样的官学,就会很容易出现各类学派,到时候,又是和先秦时期一样。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情况。
学派林立,各自围攻。
到时候,岂不是天下大乱?
弘文馆的大学士们则是反驳,官学并非是百家争鸣,官学就是官学,从没有过什么学派林立之现象。
谁若是胆敢建立什么阴阳家、杂家、墨家、法家等,那就是反对官学、反对大唐。
官学在建立之后,也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天下学子之需求,根据天下大势来改变。
官学也永远以儒学为主,首先就要让学子们知礼、懂礼、守礼,然后在这基础上,再去学习其他相关学问。
唯有这样,才能够教导出来德才兼备的学子。
国子监的大儒们发现自己确实是无法辨明自己的观点,对上了弘文馆,直接落了下风。
这种辩论也给了大臣们一个借鉴,更明白官学到底是什么。
官学多多少少有一些像是杂学,就是把天下最好的学问都归纳在一起,建立一个学派,就叫做官学。
用赵王陈平安的话来说,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四书五经确实很难让学子们学到书本之上以外的才能,无法教会他们,太阳为何东升西落、五谷是哪五谷,又是如何耕种,如何收成,教会他们,如何建造一辆钢铁巨车。
就像是弘文馆的大学士提出来的,朝中分六部,学院分六学。
如此一来,岂不是也能为国育才。
那么,有了六部,就不能没有九寺,有了九寺,就不能没有御史台。
当然啦。
如今的军机院,已经直接从武学院那边挑选他们需要的人才了。
武学院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院,不在官学的讨论之中,官学主要针对的还是文官。
第二次的推行官学扩大会议,结束之后的商讨过程和结果,也很快就出现在了大唐邸报上。
恒州。
吴王府。
许敬宗看着大唐邸报,心中是无限懊悔。
这么好的机会,自己竟然不在京师!
“官学,若是能够推行,必定又是一份大功啊!”
许敬宗很想要回到朝堂,在这恒州,已经没有太大的建树了。
但是他现在已经和吴王李恪绑在了一起,想要回到朝堂,估计是不太可能了。
他还要保证吴王不会有什么心思,更要保证,吴王能够一直这么安稳地活下去。
最大的担心,也就是太子李承乾登基之后,会不会来一个斩草除根。
这就麻烦了。
他已经打听到了不少消息。
其中就有在贺州的李泰,以及崔仁师、令狐德莱等人在岭南之地的那些行为。
清河崔家,差不多要变成了贺州崔家了。
许敬宗却没想着把许家也弄到恒州这边,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他必须保证自己有一条退路。
李恪风尘仆仆地走了进来,他去下乡了。
有人为了引水灌溉,这水渠的水的问题,打起来了。
两个村子,一个水渠,有些不够用。
但是再修建一条水渠,就又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两个村子都不想自己出钱出力,再去修建一条水渠。
只是一条水渠,两个村子就会为了抢水而打起来。
好在,李恪及时赶到,最后强势镇压下来,同时,规定了灌溉的方式。
分单双日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