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怀疑他“世外之人”的身份。
他说:“先吃饭吧。”
他领着大家往后面去。
大火很快把鸡汤烧滚了,廿七最后把今天采的野菜也都扔进锅里。烫一下就能吃。
阮祥云他们预期会在山里过夜,带了干粮。大饼和熏肉,还有大葱。
馒头占地方,他们带的是饼。同样体积下烙饼比馒头分量更足。
阮卿其实已经没有食物了。她带的面包巧克力香肠还有村里婶子塞给她的花卷都已经吃完了。
薯片和瓜子白天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看廿七干活也都消耗光了。
灶台廿七洗刷过了,大家把饼和熏肉拿出来。熏肉可以凉着吃,大饼就贴在灶台上热着。
等饭的功夫这些人在观里到处溜达参观。
没事,廿七甚至把塌了的房舍都动了动,大件垃圾都清理到了院子角落。
毫无破绽。
汤又滚了一滚,野菜稍微烫烫就能吃。
廿七招呼大家来吃饭。
碗很大,现在农村都少见这种大海碗了。毕竟已经过上了公路到村,电视入户,家家通网的日子了。
七叔爷一边吃一边喝汤,一边怀念过去。
大家都吃得很香。
木柴,铁锅,走地鸡,野菇,怎么可能不香。他们带了盐,不需要其他的香料,有盐就有味,足够香了。
阮卿啃着饼卷熏肉大葱,闻着香味盯着铁锅。
廿七盛了一碗递到她面前,她摇头。廿七也不强求,放在了桌上。
七叔爷说:“你咋不吃?”
阮卿叽歪:“野蘑菇,我有点怕……”
她是真的有点怕,万一中毒怎么办?如果大家真中毒了,好歹得有一个全活儿人,能打个120。
虽然120根本也到不了这山里。
七叔爷用树枝做成的简陋筷子翻了翻碗里,非常肯定地说:“你放一百个心!全是能吃的,没一个有毒的!”
其他人也附和。
连阮祥云也说:“山货我们都是从小吃到大的,没有不认识的。只有你们城里人,不认识瞎采,才中毒。”
他说:“是吧,廿七小哥。”
问过名字了,那个人说他叫廿七。因为爷爷捡到他的那天是二十七,就给他起名廿七。
很有说服力,因为村里孩子小名也经常有叫出生日期的。比如初五,十六等等。
阮卿当初还跟廿七说没有人像朱元璋那样用数字做名字了,那是因为她是城里人。实际上廿七这名字,十分贴合本地风俗。
廿七采的蘑菇、摘的野菜,全是能吃的。一看就是山里生活的人。不是阮卿那种城里大小姐。
比起来,大家对认识才两个小时的廿七更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