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听後,沉吟片刻,转头看向刘丞相,问道:「丞相,此事你如何看?」
刘丞相上前一步,躬身行礼,神色凝重地答道:「陛下,臣初闻此事,亦感震惊。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要事,理应公平公正,不容有丝毫偏差。臣虽为主考官之一,但深知科举流程繁琐,涉及人员众多,难免会有疏漏之处。若真有舞弊之事发生,臣定当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片刻之後,皇帝开口道:「霍御史所言,朕已知晓。然则,此事尚需查证,不可轻信一面之词。不过,刘丞相身为百官之首,若真与此事有所牵连,自然难以服众。但朕亦知,丞相一向勤政廉洁,或许此事另有隐情。」
说到这里,皇帝话锋一转,看向刘丞相,语气中带着几分威严与无奈:「丞相,朕念你多年辛劳,暂且不究你今日之失态。但为避嫌,也为了彰显朝廷对此事的重视,朕命你即日起在家静养,不得参与朝政。待礼部查明真相後,再行定夺。」
刘丞相闻言,心中虽有不甘,但也不敢多言,只能躬身领旨。他深知,在朝堂之上,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尤其是与霍御史这样的对头交锋,更是需要谨慎行事。
随後,皇帝转向礼部尚书,沉声道:「礼部,此事就交由你们全权负责。务必深入调查,无论是科举舞弊还是其他不法之事,都要一一查清,不得有丝毫遗漏。待真相大白之日,朕自有公断。」
礼部尚书连忙上前领旨,表示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望。
郑长忆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这朝堂之上的争论,於他而言,无异於一场冗长而无趣的戏曲,唱念做打,你争我抢。他一想回去之後连个觉都补不了就要被刑部带过去盘问,就感觉头大如斗。
他算了算时间,第一世时那个在打死金环并且试图闷死自己的刑部侍郎曾允承现在还是个六品上的员外郎,应该不会遇到他。
郑长忆苦中作乐的安慰自己:现在去一趟刑部就当是摸摸刑部的底了。
第21章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郑下朝後乾脆没回家,直接去刑部走了一趟,他很清楚,这事从自己这个皇帝心腹去皇帝跟前告状开始,牵扯到太子和继後,这件事就不会真的彻查。
刑部的侍郎和尚书也明白,朝堂上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诺不过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戏。
刑部正堂内,气氛虽不若朝堂那般庄严,却也透着几分肃穆。侍郎大人见郑长忆亲至,连忙放下手中的卷宗,迎上前来,脸上挂着既恭敬又略显复杂的笑容。
他深知,这位少府寺卿不仅是皇帝眼前的红人,更是朝中不可小觑的力量。今日的问话,虽是例行公事,却也暗含深意。
「郑大人,怎劳您亲自前来?」侍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客套,实则也在试探郑长忆此行的真正目的。
郑长忆微微一笑,那笑容里藏着几分洞察世事的淡然与从容。「侍郎大人客气了,今日之事,虽是从我那里起了个头,但终究还是要走一趟刑部的程序,免得你们难办。」
随後,郑长忆被引入了一间布置简洁的问询室。刑部侍郎坐在案前,面色严肃而公正,开始了例行的问话。
他提出的问题,大多围绕着案件的细节与郑长忆的所见所闻,而郑长忆的回答,则既简洁又准确,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在这场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中,双方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一场表面上的过场戏。朝堂之上的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诺,早已成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笑话。郑长忆自十八岁入京为官以来,便见惯了宫中的尔虞我诈与案件的不了了之,因此对於今日的问话,他并未抱有过高的期望。
问询结束後,郑长忆与刑部侍郎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仿佛是在无声地传达着某种默契与理解。随後,他缓缓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襟,便大步流星地离开了刑部衙门。
郑长忆回到府中,步履略显蹒跚,一身的疲惫仿佛随着夜色的深沉而愈发沉重。他径直走向自己的卧房,未及更衣,便和衣躺在了柔软的床铺上。那一刻,所有的烦恼与忧虑似乎都随着身体的放松而暂时消散,只留下一片宁静与安详。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他的脸上,为他那略显疲惫的面容增添了几分柔和。
郑长忆闭上眼睛,任由思绪飘远,渐渐地,他陷入了梦乡。这一觉,他睡得异常安稳,仿佛连时间都在这一刻放慢了脚步。
直到傍晚时分,一缕温柔的阳光透过窗棂,轻轻拂过他的脸颊,郑长忆才缓缓睁开眼睛。他揉了揉有些惺忪的睡眼,感受着身体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舒适,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得的惬意。
「金环,金环。」
金环闻声而至,手里还拿着一条乾净的毛巾,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容。「大人,您醒了?可要用些茶水醒醒神?」
郑长忆摇了摇头:「不必,我饿了,你去准备些饭菜吧。对了,我要一道清蒸狮子头。」
金环闻言,连忙应声道:「是,大人。我这就去吩咐厨房准备。」
不多时,饭菜便端上了桌。郑长忆坐在桌旁,望着那盘热气腾腾的清蒸狮子头,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期待。然而,当他夹起一块放入口中细细品尝时,却不由得微微皱起了眉头。这京城的菜色,虽精致华美,却终究少了那份来自家乡的纯粹与地道。